廊下鎮郊野公園花開似錦,碳谷綠灣產業園創新涌動,漕涇鎮水窠景區風景如畫,數字游民國際村……初冬時節,行走在上海金山區,傳統化工廠區的影子正在褪去,一座現代化轉型新高地已然崛起。

記者從11月13日上海市政府新聞辦召開的“實干繪答卷 接力新藍圖”上海“十四五”規劃成果系列新聞發布會金山區專場獲悉,“十四五”以來,金山區深入貫徹落實上海市“南北轉型”戰略要求,以“轉型新發展、塑造新形象”為主線,著力撕掉“化工即污染”“農業即落后”“遠郊即末梢”的舊標簽。通過科創賦能、數字賦能等多元驅動,從傳統制造業基地向科技創新高地邁進,探索出一條獨具特色的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之路。
產業重生:從“化工獨大”到“三重結構”
作為上海西南門戶,金山區曾經以化工產業聞名。近年來,金山堅持把產業轉型作為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核心指向。
“十四五”期間,金山區的產業轉型沒有沿用傳統路徑,而是提出了一套獨特的“三重結構”方法論——小結構、中結構、大結構,層層遞進,有序重塑產業生態。
所謂“小結構”,就是圍繞化工這一現有支柱產業,從產業鏈上下游出發,重塑化工產業結構。金山區委書記劉健介紹:“金山區攜手上海石化、上海化工區,按照‘煉油向化工轉、化工向材料轉、材料向高端轉、園區向生態轉’的思路,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共同推動化工產業朝著精細、綠色、高技術、高效益、高附加值方向發展。”
“十四五”期間,48K大絲束碳纖維、莊臣制造、彈性體等一批精細高端化工項目建成投產,上海石化全面技改升級項目正式啟動,上海碳纖維復合材料創新研究院、上海石化先進材料研究院相繼落地,有力助推金山化工產業的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
在“中結構”層面,金山立足先進制造業大區的定位,聚焦二產做大新興產業。重點是發展新材料、智能裝備、生命健康、信息技術四大產業集群。劉健介紹,目前,金山已形成5個市級特色產業園、8個區級特色產業園。3個國家級特色產業集群、5個市級特色產業集群。
“大結構”調整則更為宏觀,即在三次產業中,加快提升第三產業發展能級,更加注重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雙輪驅動融合發展。這一調整直接反映在數據上:金山區產業結構由“十三五”末的0.8:67.4:31.8調整為現在的0.6:58.5:40.9。
科創賦能:從“制造”到“智造”的飛躍
東臨上海化工區、南與上海石化毗鄰的碳谷綠灣產業園,作為曾經的污染“重災區”,如今已成為金山區產業轉型的主陣地。一場從“制造”到“智造”的產業綠色變革正在此上演。
中天科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天科盛”)是從傳統電鍍轉型為科技型新材料企業的典型。“面對環保壓力和市場競爭,企業毅然轉型,一門心思搞科技創新,持續加大資金投入。終于突破了‘脂肪族聚氨酯彈性體原材料’這一高端原材料‘卡脖子’的問題。”中天科盛總經理陳盛介紹。這項技術填補了國內此類材料技術空白,獲得工博會新材料產業展優秀產品獎。
同樣在碳谷綠灣,上海甘田光學材料有限公司則在全球首次實現了光致變色玻璃的工業化生產,開辟了變色鏡片、變色玻璃膠片及3C應用領域的技術高地。其自主研發的光致變色材料及其生產的變色眼鏡片,已占據了80%的國內市場,推動了化工產業往智能綠色節能材料方向發展。
劉健介紹:“‘十四五’末,預計全區有研發機構的規上工業企業數占比、有知識產權的規上工業企業數占比,都將提升到70%以上。”每一個百分點的提升,背后都是企業從“制造”向“智造”邁進的堅定步伐。
在金山,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日益凸顯。數據顯示,金山區高新技術企業增長39.5%,專精特新企業增長375.3%,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實現翻番,PCT國際專利申請量增長近11倍。
從“化工圍城”到科創產業高地,上海灣區科創城已初具形態。
數智賦能:讓鄉村振興更有底氣
在漕涇鎮水庫村,一個獨特的數字游民國際村正在悄然興起。“水庫村的蛻變,是鄉村振興戰略在金山落地生根的生動實踐。”上海金山區漕涇鎮黨委書記王詠梅介紹道,2025年9月,以水庫村為核心的漕涇水窠景區成功獲評國家4A級旅游景區,這個曾頂著“薄弱村”帽子的水鄉村落,如今已成為上海鄉村振興的標桿典范,吸引著八方游客慕名而來。
水庫村位于漕涇鎮北部,是漕涇郊野公園核心區,因水網密布、河寬漾大得名“水窠里”。“我們堅持以水為魂,讓鄉村在保護中發展。”王詠梅介紹,通過拆壩、建橋,新建23座橋梁,把全村水系全部打通;通過疏浚河道、清除淤泥、種植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水庫村的水質變得更清,水面變得更透;村域內以水帶景,打造花海、書院、觀景平臺,形成“北園、中島、南田”的空間結構。

2024年8月,中國首個全域全場景數字游民生活示范區——上海漕涇數字游民國際村正式開村。依托漕涇郊野公園優美的生態環境,打造了集辦公、居住、交流于一體的數字游民社區。白墻黛瓦的江南民居內,配備高速網絡和現代化辦公設施。這種創新模式不僅盤活了農村閑置資產,更培育了數字經濟新業態,為金山區產業轉型注入了新活力。
“我們已收到1000多位數字游民的申請,目前有40多人入住。”數字游民國際村主理人白草介紹,數字游民在這里可以通過一根網線,將悠閑宜人的田園鄉居和現代的生活方式結合起來,享受邊工作邊度假、邊學習邊生活、邊創業邊交友的“六邊形”生活體驗。“不同于其他地方的數字游民村,我們還能鏈接到上海高端的產業資源。因此吸引了眾多AI工程師、互聯網產品經理等高科技領域的數字游民。”
數字化浪潮下,金山正從“產業數字化”與“數字產業化”兩端發力。
亭衛公路1000號,上海灣區大廈(數字產業基地)項目施工現場一片繁忙。這座預計2025年12月底封頂、明年年中投用的建筑,將成為上海市軟件與信息服務產業基地的重要載體,聚焦數字經濟領域科創企業孵化。
從碳谷綠灣產業園的智造工廠,到鄉村田野間的科技創新平臺,再到漕涇鎮的數字游民社區,金山區正在打破產業邊界、城鄉邊界、虛實邊界。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