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剛過,在西安理工大學,一場關乎未來的改革拉開序幕。本科生院、科學技術研究院、卓越工程師學院、未來技術學院(知行學院)、人工智能交叉現代產業學院……13塊嶄新的機構牌匾于同一天集中亮相。
11月8日,西安理工大學舉行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助力高質量發展推進會,這所扎根三秦大地的高水平大學正以勇氣與智慧,直面高等教育的時代之問。“此次機構重組優化改革,是學校黨委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經過深思熟慮、審慎決策作出的一項重要戰略部署。”西安理工大學黨委書記李智軍表示。
構建“學科—科研—人才—產業”貫通融合的生態體系
“主動深化改革、推動學科交叉融合是學校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西安理工大學校長劉云賀在大會上說。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加速演進,以及國家對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科技自立自強等戰略的迫切需求,該校黨委經過深入調研和反復論證,作出了這次系統性學科重構的戰略決策。
新成立的生態環境與化工學院是這次改革的典型縮影。學院依托環境科學與工程一級博士點及多個國家級、省部級科教平臺,聚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綠色化工技術。“這不僅是單一學科的升級,更是推動環境、化工、水利等多學科深度融合的系統工程。”該學院副院長周蓓蓓介紹。
在西安理工大學自動化與信息工程學院的半導體物理課堂上,該校教授楊鶯正帶領學生體驗AI賦能的教學變革。對于學校推動的機構變革,楊鶯說:“AI不是替代教師,而是賦能教學,人工智能交叉現代產業學院的成立,為全流程AI賦能提供平臺,讓我們可以更專注于啟迪思維、因材施教。”
與此同時,學校還成立了光電科學與智能儀器學院等一批新機構,形成了基礎學科與前沿交叉學科相互支撐、產學研用緊密銜接的學科新矩陣。
記者了解到,這遠非簡單的機構增設,而是一場以學科布局“系統性重構”為牽引,推動教育、科技、人才深度融合的戰略突圍。通過打破傳統學科壁壘,學校構建起“學科—科研—人才—產業”貫通融合的生態體系,實現了從“單兵作戰”到“系統集成”的轉變,為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學科支撐。
推行“理論學習—工程實踐—創新研發”螺旋式培養模式
學科重構只是起點,如何實現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才是改革落地的關鍵。
不久前,卓越工程師學院的陜汽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實踐基地正式成立。學生在生產一線進行實踐操作,空氣中彌漫著焊接的獨特氣味。“學校推行‘做中學、研中創’的理念,我們每名工科生都要有一線操作經驗。”研究生葉茂盛說。
“我們整合了280余個校內外實踐基地資源,推行‘理論學習—工程實踐—創新研發’螺旋式培養模式,創新構建校企協同培養體系。”劉云賀介紹,學校推行工學交替進階制與個性化培養方案,要求碩士研究生每年企業項目沉浸期不少于6個月,博士研究生不少于8個月,實行“一人一企一策”模式,由校企雙導師聯合制定培養計劃。
學校還通過建立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機制,完善知識產權作價入股、收益分配等政策,為科研人員創新創業提供全方位支持。
對此,該校自動化與信息工程學院教授趙躍感受頗深。他將團隊研發的光伏跟蹤控制器的10余項專利成果作價創辦公司,實現了從論文到產品的跨越。如今,在校企共建的孵化平臺里,一批兼具環保與市場價值的項目,正獲得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所需的全周期支持。
李智軍表示,西安理工大學將積極探索推進產教融合、深化科教融匯的發展新路,以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陜西經濟社會發展為指引,加力實施教育綜合改革,助力加快推進教育強國、教育強省建設取得積極成效。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