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動,前進!”伴隨著遙控人員的遠程操作,山地智能高效軌道運輸機在山野間沿著鐵軌行進,將肥料、農藥、小型農機具等物資運送上山。11月11日,山地智能高效軌道運輸機熟化定型項目樣機投放暨現場演示培訓活動在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舉辦,這是活動現場出現的一幕。
甘肅省農業農村廳農機化管理處處長劉文武表示,從“人扛馬馱”到“機器換人”,山地智能高效軌道運輸機有效解決隴南市農業運輸“難題”,推進丘陵山區農業發展“全程機械化”。

攜手共創 鋪就智慧軌道
油橄欖、花椒、核桃、中藥材……隴南市是甘肅省主要優勢特色產業集中區,農作物種植種類多樣,種植規模大。但獨特的地形地貌使隴南市坡度在15度以上的耕地面積占77.21%,不適合大中型機械作業。“農資上山”和“農產品下山”成為制約隴南市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因素。
為實現“機器換人”目標,甘肅省農業農村廳早在2010年就將山地軌道運輸機引進隴南市武都區。“但是當時的軌道運輸機運行速度低、載重量有限、智能化程度不高,使用效果并不理想。”劉文武說。
基于山地軌道運輸機存在的問題,2022年開始,甘肅省農業農村廳將其列入農機裝備補短板項目,并委托甘肅農業大學、甘肅省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總站等單位對軌道運輸機進行研究與技術攻關。2024年底,山地智能高效軌道運輸機研制熟化項目被納入甘肅省農機研發制造推廣應用一體化試點項目。
“山地智能高效軌道運輸機突破的關鍵,就在于載重量的提升,這也是項目組持續攻關的難題。”甘肅農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教授、山地智能高效軌道運輸機熟化定型項目負責人李輝告訴記者,經過不懈努力,通過優化軌道組承載能力、適度提升配套動力的方式,山地智能高效軌道運輸機的額定載重量已經提升至350千克。
“2025年,項目已投放熟化樣機86臺,建設單軌道57.12公里,依托29個應用主體開展多工況試驗驗證。”劉文武告訴記者,項目計劃在2026年繼續投放34臺熟化樣機,建設單軌道22.88公里,經過兩輪熟化改進,力爭于2026年實現產品定型和進一步推廣應用。
穿梭山野 提效減負促發展
一系列的調整與改進,讓山地智能高效軌道運輸機真正用之于民。
“山地智能高效軌道運輸機額定載重量為350千克,是人力的7倍,機具運行速度為2.5千米/小時,是徒步行走的5倍。”李輝告訴記者,如果單條軌道按照長1千米,1天運行6小時來計算,運輸能力可達4.9噸。
“人工背著80斤的農資走盤山小路,往返需要1小時以上,偶爾遇上雨天,就無法從事農業生產。”李輝告訴記者,山地智能單軌運輸機運輸能力是人工的10倍,能夠大大降低丘陵高半山區域農作勞動強度,提高運輸效能,同時還能解決雨后運輸的難題。
大灣溝油橄欖種植基地是隴南市武都區兩水鎮油橄欖的主要種植區,涉及兩水鎮杜家溝、兩水、后村、后壩四村的1200家種植戶,總面積3000畝。
“油橄欖種植一畝地需要施肥720千克,產量在700千克左右,在不使用任何機具的情況下,人工運輸需要4天才能完成。”甘肅省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總站原副站長張陸海告訴記者,如今山地智能高效軌道運輸機只需要2個來回、3個小時就能完成肥料及農資運輸任務,大大提高運輸效率,徹底改變了“肩扛手提、缺乏勞動力”的窘境。
據初步計算,單臺山地智能高效軌道運輸機的運輸能力相當于10個人工的運輸能力,年可節約成本約13.5萬元,具有較好的經濟效益。
為提升設備在復雜地形下的操作便捷性和安全性,項目組為山地智能高效軌道運輸機添加了基于物聯網的遠程控制程序和視覺識別避障系統,并同步開發了配套應用軟件和微信小程序。
“農戶只需通過手機,就能遠程啟停和監控運輸機運行狀態,大大提高了作業效率和安全性。”李輝介紹說。
據悉,本次投放活動不僅包含機具本身,還包含安裝指導、操作培訓、維護保養及全方位服務在內的完整流程,力爭讓山地智能高效軌道運輸機落地見效、惠及農戶。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