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的一生,就像他生前常說的那樣——為祖國貢獻知識、才能,就是我的意愿。”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功臣”曹本熹之子曹玨的這句話直擊現場觀眾的心靈。
近日,“國之所需 吾之所向——曹本熹院士與共和國石油科教、兩彈一星特展”在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揭幕,隨之開展的“逐光而行”2025科學家精神弘揚交流研討活動,引發關于弘揚科學家精神的廣泛討論。

“我們要敢于瞄準‘卡脖子’技術,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做頂天立地的真科研。”觀看展覽后,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化學化工學院青年教授金鑫表示。
“這就是我們追尋的‘星’!”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校史宣講團講解員、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大學生耿雨歡說。她承擔了紀念曹本熹院士誕辰110周年展覽的講解工作。這場跨越時空的精神接力,正是在這一代代青年的接續傳頌中,化作鮮活的奮進力量。
“父親墓碑上刻著三行字:此生屬于祖國,此生屬于核潛艇,此生無怨無悔。”科學家精神報告環節,中國科學家精神宣講團專家,黃旭華院士之女黃峻的分享讓在場聽眾動容。她講述了父親從1958年投身核潛艇事業到花甲之年親自參與極限深潛試驗的感人故事,展現了一代科學家“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崇高境界。

“聽到黃旭華院士為了國家事業,30年沒跟家人透露工作內容,我手里的筆都停住了。”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儲運與建筑工程學院大學生梁梓健在聽完報告后,筆記本上記滿了感悟。
“講好科學家的故事,需要技巧,更需要真情。”山東省演講學會會長武傳濤的觀點引發了在場眾多宣講工作者的共鳴,“我們要讓年輕人覺得,科學家不僅是教科書上的名字,更是有血有肉、可感可學的榜樣。”
在為期兩天的研討中,來自山東省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及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的代表暢談科學家精神傳承。活動期間,與會代表還參觀了全國科學家精神教育基地——中國石油大學校史館和青島港,實地感受身邊的科學家精神。
(主辦方供圖)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