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中的“多項式”和農業中抗病作物的講座前后相連,音樂學院作曲家與天文臺研究員同臺互動……11月6日,以“浦江傳科韻 菁英普新聲”為主題的第二十四屆浦江學科交叉論壇在滬舉行。本次論壇聚焦基礎科學源頭創新,弘揚科學家精神,激蕩跨界思維,為新時代科普事業的創新發展匯聚智慧。
基礎科學是科技創新的重要基石,但其高門檻特性使得優質科普顯得尤為重要,需要頂尖科學家深入參與。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沈維孝、何祖華、丁洪分別作了題為《多項式的尋根之旅》《作物抗病育種——構筑糧食安全屏障》《固體宇宙中的新奇準粒子》的主旨報告。“我認為科普是科學家必須要做的一件事情。”在論壇間隙接受采訪時,丁洪院士說,“科普首先是要吸引年輕學生對科學產生興趣,其次是要面向大眾進行科學知識普及。還有一個重要的科普對象是政策制定者,科普能夠為他們制定科學和產業政策提供參考。”

優秀的科普從來不是簡單的知識灌輸,而是不同領域破壁交融后產生的化學反應。論壇邀請了來自產學研各界的知名專家學者圍繞科普工作,從“數學與音樂”“太空與文學”“科普與市場”等話題開展了多領域、多角度學科交叉探討。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研究員李輝說,從科普創作者角度來說,交叉融合是一項重要的工作。“‘科’需要科學的背景,但是‘普’需要很多不同的載體、媒體、形式,例如漫畫、音樂等藝術形式。正是通過這樣的交叉融合,才有了不同的優秀科普作品出現。”李輝介紹。
科普事業的推進,同樣離不開市場力量的積極參與。序禎達生物聯合創始人費家俊表示:“我們企業為科學研究提供服務,工作過程中接觸了很多科學家,發現了很多值得傳播的科學思想。”費家俊說,企業參與科普除了實現社會價值,很多時候還能帶來聲譽和流量,甚至能助力尋找企業需要的人才。
論壇還正式宣讀了《黨外知識分子服務科普協議書》。上海市科技系統黨外知識分子專家服務團成員代表發起倡議“做科普使命的踐行者、科學精神的弘揚者、跨界科普的創新者、科普生態的建設者”。浦江學科交叉論壇歷經二十多年的傳承與發展,已然成為探索前沿科技領域、促進跨學科融合交流、助力黨外人士發揮作用的重要平臺。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