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全國150項重大水利工程之一的陜西延安王瑤水庫擴容工程迎來關鍵性節點——馬家溝、安渠兩座堆泥庫大壩正式完工投用。水庫之上,“清淤利器”環保絞吸船“浚川”船正馬力全開,通過14公里長的輸泥管道,跨越53米高差,將庫底淤泥持續輸送至新投用的堆泥庫中。兩座堆泥庫的投用,不僅徹底解決了王瑤水庫淤泥無處堆放的難題,更讓“浚川”船的清淤效能完全釋放。按照計劃,未來8個月內,項目將完成600萬立方米淤泥清淤任務,為王瑤水庫生態煥新按下“加速鍵”。
作為納入國家“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規劃的重點工程,王瑤水庫擴容工程總清淤量超1600萬立方米。黃土高原“山多平地少”,大規模淤泥堆放成為制約工程推進的阻礙。“搞定淤泥堆放,就等于打通了工程推進的關鍵堵點。”中交天航局王瑤水庫擴容工程項目經理劉太訓介紹,針對這一難題,項目團隊因地制宜提出“依山建庫、以壩納泥”的創新方案,依托馬家溝、安渠兩處天然山谷地形,筑起兩座總納泥量達600萬立方米的堆泥庫,容量相當于2400個標準游泳池,可收納王瑤水庫近60%的水下清淤量,有效破解黃土高原水庫清淤“無處納泥”的行業困境。更具生態價值的是,這些淤泥經沉降和無害化處理后,將轉化為約1500畝高標準良田或林地,讓淤泥從“包袱”變“財富”。

工程的高效推進,既需解決“放哪去”的問題,更要突破“怎么運”的挑戰。面對14公里超長輸送距離與53米超高高差的雙重考驗,項目團隊專門調遣國內首艘大功率可拆裝環保絞吸船“浚川”船進場作業。這艘“清淤利器”的絞刀功率達500千瓦,最大挖深25米,每小時標準疏浚量可達1200立方米,即便面對深水區域的頑固淤積也能輕松應對。為最大化“浚川”船清淤效能,項目團隊配套建設三級接力泵站,并創新采用全電驅動替代傳統柴油機組。通過三級泵站加壓,淤泥可實現14公里長距離穩定輸送,全過程做到“零油耗、零污染、無泄漏”,每年可減少碳排放超6000噸。同時,團隊還搭建船泵一體化智慧物聯系統,讓疏浚船、接力泵站、堆泥大壩能夠智能聯動,操作人員只需在疏浚船上輕點屏幕,就能完成淤泥挖掘、輸送的全流程智能操控。
如今,隨著兩座堆泥庫正式投用,“浚川”船的清淤效率不再受限于堆放問題,日均清淤量可超2萬立方米,8個月內即可完成全部水下清淤任務。據了解,待全部清淤任務完成后,王瑤水庫有效庫容將恢復1600萬立方米,防洪標準大幅提升,能更從容地抵御汛期洪水威脅,為下游60萬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以及420處革命舊址筑牢安全屏障。
(受訪單位供圖)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