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萊蕪職業技術學院校園,這一邊,智能制造系實訓基地里,數控機床火花飛濺;那一邊,“匠心”文修社團的古籍修復室內,師生們小心翼翼地修復著清代地契。這兩幅截然不同的畫面,共同構成了學校“智造+文化”職業教育體系的生動縮影。
在“制造強國”與“文化強國”的戰略交匯點上,萊蕪職業技術學院以“金屬精密成型”與“文物修復與保護”兩大專業群為著力點,書寫著職業教育改革的創新答卷。
數字技術改造傳統產業
輕點屏幕,學生借助“中鋁山東鋁合金精密成型網絡實訓平臺”遠程參與數字化生產互動;戴上VR眼鏡,粉末冶金虛擬場景即刻呈現……在萊蕪職業技術學院國家級粉末冶金智能制造虛擬仿真實訓基地,數字技術正重塑著教學場景。
作為傳統工業代表,冶金曾被貼上“高能耗、高污染”的標簽。近年來,隨著數智技術的賦能,冶金工業正在擺脫落后技術的桎梏,全面駛入轉型升級快車道。
面對行業變化,萊蕪職業技術學院主動識變、積極求變,以智能應用為導向培養技能人才,聯合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以及中鋁山東集團等32家行業領軍企業組建專家指導委員會,并由院士領銜重構“制粉—成型—加工—檢測”全流程課程體系。目前,萊蕪職業技術學院打造了《精密成型工藝與裝備》等12門核心課程,使教學內容精準對接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天輕量化零部件行業需求。
與此同時,萊蕪職業技術學院與合作企業共同開發15套虛擬仿真實訓課程,形成“學校教室—虛擬課堂—企業車間”三重課堂,尤其是“雙崗雙薪雙考核”機制的應用,將300余項企業案例順利轉化為教學資源,幫助萊蕪職業技術學院解決校企融合培養難題。
教學創新使技能人才脫穎而出。近三年,萊蕪職業技術學院在讀學生先后獲金磚國家職業技能大賽一等獎1項、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一等獎4項;教師團隊與企業聯合攻關,助力解決“水霧化制粉顆粒硬度提升”等9項技術難題,為產業輕量化升級提供堅實的人才與技術支撐。
匠心妙手保護歷史文物
除了為冶金行業智能化發展培養專業技能人才外,在文物修復與保護人才培養方面,萊蕪職業技術學院同樣出彩。
在山東滕州大韓墓考古現場,萊蕪職業技術學院文物修復與保護專業學生沉心靜氣、一絲不茍,將嫻熟的技藝應用于地層清理、遺物提取中。這是該校將田野發掘現場轉化為“移動課堂”的真實寫照。
依托文物修復與保護領域全國唯一的國家級實訓基地,萊蕪職業技術學院師生先后參與了海昏侯墓發掘等20余項重大文保考古項目。截至目前,該校年均向社會輸送1200余名技術技能人才。在這些畢業生中,已有28人成為省級以上文博單位技術骨干,12人獲評山東省文物修復師。
萊蕪職業技術學院還積極開發《文物里的中國精神》課程,建設文物修復數字思政館。
依托產教融合、數字賦能機制,萊蕪職業技術學院持續為文物保護事業輸送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文化強國建設貢獻力量。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