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節,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田野間已現點點新綠,剛播下的冬小麥幼苗正茁壯成長。隨著全區6.5萬畝冬小麥播種工作順利完成,“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在涼州大地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實踐成果。科技賦能與模式創新協同推進,推動涼州區從“種好糧”向“種優糧”轉型,豐產底氣持續夯實。
走進涼州區謝河鎮謝河村冬小麥種植示范點,連片麥苗長勢齊整、綠意喜人,幾名農技人員正在細致察看苗情長勢。今年這里最顯著的變化是淺埋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全面應用——播種機一次性完成施肥、播種、鋪管,畝均人工成本下降近三成,精準水肥輸送為豐產打下基礎。
如今,這項技術已成為涼州區冬小麥種植的核心配套技術。為打通技術推廣“最后一公里”,涼州區農業部門構建起“專家包片、農技員駐點、農戶聯動”的全程服務體系,從品種篩選、地塊規劃到田間管理,提供全鏈條技術支撐,確保種植戶“學得會、用得好”。

涼州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農技站站長丁德芳說:“今年全區完成冬小麥種植面積6.5萬畝,我們在全區大力推廣小麥淺埋滴灌水肥一體化栽培技術,集成應用優良品種、藥劑拌種、增施有機肥、膜下滴灌、水肥一體化、干播濕出等關鍵技術,實現了施肥、播種、鋪管一體化作業,提升了農戶的種植水平。近期,我們做好冬小麥田間管護和越冬水澆灌,保障冬小麥安全越冬。”
科技賦能之外,種植模式創新也為糧食生產注入持久活力。今年,涼州區精選石冬0358、濟麥22號等抗逆品種,搭配擴播幅、增行距等精細化措施,提升小麥抗寒抗旱能力。同時,農業企業、合作社等主體牽頭流轉土地,實現規模化種植、集約化管理,破解散戶種植“效率低、管理難”問題。此外,“冬小麥+麥后復種”輪作模式鋪開,實現“一畝雙收”,既提高土地利用率,又破解傳統種糧“效益偏低”瓶頸。

謝河鎮謝河村是“科技+規模”模式的受益者。村合作社統一供種、技術和管護,種植效率提升,村民種糧信心更足。
涼州區謝河鎮謝河村黨支部副書記齊典旭告訴記者:“謝河村2025年冬小麥種植由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牽頭,現場種植200畝,于9月25日完成播種,目前已形成兩葉一心,于10月29日已全部完成越冬水灌溉,冬小麥種植相對于春小麥產量高,并能有效調節明年開春水情緊缺的問題。”
技術與模式的雙重創新,已為群眾帶來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際效益:淺埋滴灌畝節水40%、節肥30%,精準破解西北缺水難題;預計畝產超550公斤,較常規種植增產10%以上。當前,全區冬小麥越冬水澆灌已全部完成,農技人員與種植戶組成“管護專班”,常態化巡察苗情、防控病蟲害,全力守護幼苗越冬。從播種時的科技賦能到管護中的精細施策,涼州區全流程發力,為明年夏糧豐收筑牢了堅實根基。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