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幅地連墻超聲波檢測結果顯示,40米深的墻體垂直偏差不到3毫米,比湖面還平整!”11月5日,中交二航局福莆寧項目總工程師陳少林指著屏幕上的波形圖說。三維掃描生成的墻體輪廓中,紅色標注的已完成部分如同地下“精密標尺”,在施工圖上勾勒出毫米級攻堅軌跡。

據了解,由中交二航局承建的福莆寧城際鐵路F2F3線長樂機場段項目,是福建省首個大直徑鐵路盾構工程,也是該公司近10年來承建的直徑最大、埋深最深、單向掘進距離最長的大直徑盾構工程。施工需連續穿越10余種地層及多類風險源,地質條件復雜,堪稱福州地質“萬花筒”。
地連墻施工是項目的“硬骨頭”。122幅地連墻需在孤石地層與風化巖層交錯區“扎根”,軟硬不均的復合地層極易引發成槽偏移、槽壁坍塌。傳統施工靠經驗判斷,精度誤差常超2厘米,難以滿足項目1厘米內的高精度要求。
破局關鍵在“精準感知”。團隊創新采用“三維掃描+AI分析”模式,通過超聲波捕捉槽壁細微偏差,構建全流程數字孿生模型。然而,采集的海量數據中混雜著各種“數據雜音”,導致AI系統出現“假預警”和“漏判斷”。
陳少林從老工程師“先排除異常讀數”的做法中獲得靈感,帶領團隊借鑒這一“篩選思維”,自主研發數據預處理程序,梳理出12類常見干擾源,預設“干擾識別模型”,自動剔除無效信息。經此優化,系統數據處理效率提升90%以上。
在第31幅地連墻施工中,系統發現槽壁存在7毫米細微凸起。雖在允許范圍內,團隊仍通過“三維掃描+AI分析”調整參數,最終將垂直度偏差控制在3毫米內,相當于30層樓高偏差不超過一枚硬幣厚度。走進項目智能生產中心,電子屏上實時呈現每幅地連墻的施工數據,形成完整的“數字孿生體”。借助AI預判風險,項目質量缺陷率下降99%以上,實現從“人控”到“智控”的跨越。
日前,隨著第122幅地連墻完工,項目明挖段地連墻施工收官。98%的地連墻垂直度偏差控制在5毫米內,創下深基坑施工的精度標桿。122份數字檔案如“精準豐碑”,標志著傳統基建向智慧建造的成功轉型。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