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荊曉青
11月1日,第六屆“中國科學院的使命與擔當”主題講座在中國科學院學術會堂舉行。本次講座特邀中國科學院院士傅伯杰、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鐘燦作為主講嘉賓,吸引了中國科學院院屬單位科研人員、北京中科啟元學校、中國科學院附屬實驗學校師生等200余名觀眾參與。
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三級職員周德進在致辭中表示,“中國科學院的使命與擔當”系列講座是踐行中國科學院“與祖國同行、與科學共進”理念的重要載體,既是引導科研人員深化對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核心使命的認知,更是搭建科學普及的橋梁,讓創新精神浸潤公眾尤其是青少年心田,為科技創新培育后備力量。
主旨講座中,兩位院士結合自身研究領域,帶來了兼具理論深度與實踐價值的報告,現場中小學生還與兩位院士互動提問。
傅伯杰以《地理學:面向區域與可持續發展》為題,系統闡釋了地理學作為綜合學科的核心價值——以多維視角和系統思維破解人地關系難題、服務人類發展。他在梳理可持續發展理念與地理學學科演進脈絡的基礎上,重點剖析了區域及全球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挑戰,并結合自身科研實踐,展示了地理學如何立足國家需求提供決策支撐。
通過他帶領團隊提出的“自然關系指數(NRI)”這一全球創新框架,現場聽眾進一步理解了地理學在推動人與自然共同繁榮中的獨特作用,并對基礎研究服務國家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路徑有了進一步認識。
歐陽鐘燦以《新型顯示產業的科技創新》為題,講述了中國顯示產業從追趕到引領的跨越式發展歷程。他以2025年國際消費電子展上海信RGB光色同控畫質芯片、TCL QD-MiniLED電視、京東方滑卷車載顯示屏等中國創新產品為切入點,用詳實數據和產業發展時間軸為聽眾科普了我國產業崛起軌跡:我國內地顯示面板產能從2005年僅占全球4%,躍升至如今的70%,市場規模突破萬億元,實現了14年間從“缺芯少屏”到全球領跑的蛻變。
他強調,這一成就源于我國液晶顯示(LCD)、有機發光二極管(OLED)等核心技術的持續突破,更得益于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協同創新機制。他還特別指出國家戰略指引為產業創新注入的不竭動力,并對高科技產業自主創新經驗談了自己的看法。
另悉,本次講座為第八屆中國科學院科學節系列活動之一,由中國科學院學部科學普及與教育工作委員會主辦,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承辦。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