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智慧漁場新場景現場觀摩會”在位于北京市密云區的聚盛源養殖場舉辦。
觀摩會展示了智慧漁業在感知、傳輸、處理等領域的研究進展和成果。重點展示了鱘魚養殖場景中的鱘魚智能起捕裝置,該裝置可以通過自動化起網設備和吊臂,平穩地將鱘魚從水中移至指定裝置,極大降低了對魚體的應激反應和物理損傷。

觀摩會上,國家數字漁業創新中心主任李道亮教授和北京市智慧農業創新團隊陳英義教授介紹了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機器人等技術在智慧漁場中的集成應用。
國務院參事、農業農村部原副部長于康震指出,智慧漁場建設是實現漁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之一。希望中國農業大學認真總結經驗,持續創新,在種業自主可控、智能裝備研發、數據模型構建、標準規范制定、新型經營主體培育等方面繼續探索,為全國智慧漁業發展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北京經驗”,引領我國漁業加快向綠色、高效、智能方向轉型升級。
中國農業大學副校長杜太生表示,產學研深度融合對于推動漁業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本次觀摩會上展示的產品是中國農業大學成果轉化應用的典型代表。希望中國農業大學國家數字漁業創新中心與北京市智慧農業創新團隊、企業緊密合作,攻克關鍵技術,繼續發揮高校的人才與科研優勢,聚焦產業需求,為北京乃至全國漁業的數字化轉型提供更強大的科技支撐和人才保障。
北京聚盛源養殖場場長張玉柱被聘為中國農業大學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兼職第二導師。張玉柱回顧了養殖場從傳統模式向智慧化轉型的歷程,介紹了新技術在提升成活率、優化飼料系數、降低運營成本、保障產品安全與品質等方面帶來的顯著效益。他表示,將深化與科研院校的合作,探索循環水養殖等生態低碳新模式,力爭成為京津冀地區乃至全國智慧漁業的標桿和示范基地。

本次活動在北京市農業農村局的指導下,由北京市智慧農業創新團隊、中國農業大學國家數字漁業創新中心、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智慧漁業專委會等單位主辦,密云區農業農村局和北京聚盛源養殖場承辦。來自農業農村部、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市農業農村局、密云區人民政府等部門的負責人、專家及企業代表參加了觀摩會。
(中國農業大學供圖)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