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糧谷滿倉。在國家級、省級科技計劃的支持下,甘肅省靜寧縣首次示范推廣“地膜玉米密植籽粒直收技術”,創下畝產860公斤的高產紀錄,并建成首條烘干生產線,真正實現丘陵山地玉米從種到收的全程機械化。
這幾日,走進該縣界石鋪鎮大河村,連片成熟的玉米田間,兩臺聯合收割機正開足馬力同步作業,機械轟鳴聲中,一排排玉米稈被迅速吞入,金燦燦的玉米粒如瀑布般傾瀉入運輸車車廂。完成田間收割后,這些糧食被直接運往京首福種子站。在那里,一座嶄新的糧食烘干塔正高效運轉,玉米通過傳送帶源源不斷地輸送,經過烘干處理后潔凈入倉,形成了從田間到倉儲的無縫銜接。

“這是靜寧縣的首座糧食烘干塔。”甘肅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樊廷錄介紹道,“玉米烘干技術將成為推動玉米生產方式轉變、提高農民收入、減少糧食損失的關鍵環節,為廣大山區農民增收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
從“看天吃飯”到“知天而作”,這座小小的烘干塔,是靜寧縣現代農業發展的真實寫照。今年以來,靜寧縣聚焦農業基礎設施提質增效,建成萬畝旱作農業示范帶11處、千畝示范點16個,引進玉米新品種18個,開展農技試驗研究14項,構建起“科技驅動、示范引領、全域推進”的產業發展新格局。
“多年來,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一直是我們農技部門建設示范基地、強化技術推廣、優化服務舉措、振興農業產業的主要著力點。”農技中心主任楊富位介紹,“針對秋收時節連續陰雨天氣帶來的不利影響,我們多渠道爭取資金,建設了1處作物烘干塔,同時調配了6臺穗收與粒收機械,助力群眾在雨隙間搶收糧食,確保顆粒歸倉。目前,靜寧縣秋收進度已超七成,秋覆膜工作也已全面鋪開。”
據了解,近年來,靜寧縣針對持續旱情、連續陰雨等極端天氣導致的生產短板,不斷改良模式、優化要素、創新機制、強化服務,穩糧增效,助力振興,為農戶撐起“豐收傘”,讓更多農戶,在豐收季免受天氣困擾,穩穩攥住“豐收糧”。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