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清晨,在黑龍江嘉蔭縣人才食堂,2025年通過“市委書記進校園”活動從東北農業大學引進的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畢業生閆淑淇,正一邊享用早餐,一邊與同事探討著工作計劃。“食堂不僅解決了我們‘吃飯難’的問題,更像一個溫暖的交流空間。樓上的人才公寓設施齊全,真正實現了拎包入住,這種被尊重、被關懷的感覺,讓我下定決心在這里扎根。”閆淑淇的話語中滿是歸屬感。據悉,嘉蔭縣近年來系統化推進人才工作,著力將引進人才的“動態流量”轉化為長期發展的“穩定留量”。
縣域要破局,關鍵在人才。地處黑龍江畔的嘉蔭縣,圍繞“生態農業”“開放邊境”兩大核心定位,跳出“被動引才”的傳統模式,以“靶向思維”精準錨定急需緊缺領域,讓每一次引才都貼合發展脈搏。
“貫徹《新時代龍江人才振興60條》,不能照本宣科,要找準嘉蔭的‘人才缺口’。”嘉蔭縣委組織部人才工作負責人孫秀楠介紹。通過“市委書記進校園”“黑龍江人才周”“林都優青”等品牌活動,嘉蔭縣主動走進高校,精準對接。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閆淑淇被嘉蔭對農業人才的渴求和清晰的職業發展路徑所吸引。“專業對口、學以致用,是我選擇這里最重要的原因。”她補充道。
引才是起點,培育是讓人才扎根的關鍵。嘉蔭縣創新打造“縣校合作+實習實訓+就業落地”的人才培育鏈條,將高校實習基地變成“人才儲備庫”。
2023年,黑河學院學生葉蘭欣通過嘉蔭縣與高校共建的實習實訓基地到當地學校實習。“實習期間,指導老師的傾囊相授和學校無微不至的關懷,讓我感受到了這里的教育熱忱和發展潛力。”這段經歷在她心中埋下了留下來的種子。2024年,她通過邊境縣教師招聘專項計劃,順利成為嘉蔭縣的一名正式教師。“從‘過客’到‘歸人’,嘉蔭為我搭建了無縫銜接的成長階梯。”葉蘭欣說。
目前,嘉蔭縣已與哈爾濱工程大學、東北林業大學、牡丹江師范大學等多所高校建立深度合作關系,共建科研教學基地、實習實訓基地,為人才規模化匯聚和早期培育提供了堅實平臺。
“留才先留心,心定才能身安。”嘉蔭縣委組織部工作人員王建峰表示,優質的服務保障是留住人才的“硬支撐”。長期以來,堅持從“硬保障”和“軟服務”上雙向發力,持續把“人才關切”變成“服務清單”。
硬保障上,“安居工程”讓人才住得舒心。制定《嘉蔭縣人才公寓(人才驛站)和人才食堂管理暫行辦法》,新改建人才公寓配套齊全,累計入住246人,入住率常年穩定在94%;“真金白銀”的經費支持更讓人才安心,近五年來,累計安排500余萬元用于人才工作,僅2024年就發放生活補助超百萬元,惠及412人次。
軟服務上,“情感紐帶”讓人才感受到家的溫暖。叫響“忠誠筑邊疆?建功新龍鄉”黨建品牌,創新成立“嘉績青春”青年干部人才聯盟,800余名成員在文創設計、技能培訓、聯誼交流等活動中找到歸屬感;縣人才中心整合資源推出“一站式”服務,把人才的“急難愁盼”逐個破解。
除了安心工作的閆淑淇和扎根教育的葉蘭欣,更多人才在各自崗位上發光發熱。嘉蔭縣通過“一事一議”機制引進的醫療緊缺人才,有效提升了縣醫院的診療水平;“嘉績青春”聯盟成員設計的30余款文創產品,為當地旅游發展注入了新活力;依托“邊境技能培訓中心”“嘉蔭農技大講堂”培養的本地人才,正成為鄉村振興的中堅力量。
近年來,嘉蔭縣已累計引進各類人才超千人,認定市級高層次人才近百人,鄉鎮領導班子結構顯著優化,平均年齡下降,學歷層次提升,人才“活水”正持續激活縣域高質量發展的“一池春水”。
嘉蔭縣委組織部部長姜慶誼表示,未來當地將繼續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動態優化引才清單,拓展線上引才渠道,完善人才服務保障體系,建立人才經費動態增長機制,讓人才的“流量”沉淀為推動嘉蔭長遠發展的堅實“留量”。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