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由重慶市農業農村委員會指導,重慶市農業科學院實施的“援中非共和國黑玉米試驗田示范項目”在中非共和國達瑪拉市黑玉米試驗田示范基地舉行了測產儀式。經測產認定三個品種干籽粒產量較當地普通玉米產量實現翻倍增長。
黑糯玉米產量測定儀式在中非共和國總統夫人蒂娜·圖瓦德拉與中非農業和農村發展部官員、中非農業研究所專家及中國駐中非大使館外交官見證下舉行。重慶市農業科學院項目主持人柯劍鴻攜中方技術團隊全程陪同,中方技術專家參與技術講解與現場實操展示。
在試驗田現場,參會人員對黑糯600、黑糯660、黑甜糯800三個優質品種進行實地測產。經中非雙方專家聯合核算,三個品種干籽粒產量分別達到4.5噸/公頃、4.6噸/公頃、4.3噸/公頃,較當地普通玉米產量實現翻倍增長,優質高產特性獲得全場一致認可。烏黑光鮮的果穗、連片豐收的田壟,不僅彰顯了中國農業技術的先進性,更見證了中非農業合作的務實成效。

考察現場,柯劍鴻全面介紹項目從技術選型、品種篩選到本地化適配的全流程推進歷程。中方技術專家聚焦黑玉米種植關鍵技術突破,詳細介紹了針對中非熱帶草原氣候研發的田間管理體系,重點解析了草地貪夜蛾綠色防控、惡性雜草綜合治理等技術方案——通過集成生物防治與生態調控技術,有效破解了當地病蟲害高發、雜草叢生的產業瓶頸,為項目成功實施奠定堅實技術基礎。

蒂娜·圖瓦德拉對項目成果給予高度評價,盛贊中國農業技術為中非農業發展注入新動能,感謝中方重慶市農業科學院專家團隊突破技術瓶頸,克服疫病防控、后勤保障等多重挑戰,無償提供技術培訓與田間指導,讓中非農戶掌握了高效種植技能。
中非農業和農村發展部官員表示,黑玉米種植在中非共和國的首次成功推廣,不僅填補了當地黑玉米種植領域的產業空白,更通過鮮食、籽粒加工的多元化產品開發,豐富了國民飲食結構,為中非農業產業升級提供了全新路徑。
作為中非農業合作的標志性項目,項目的成功實施,是中國農業技術“走出去”的生動實踐,更是中國—中非合作框架下民心相通的重要成果。項目不僅將助力中非共和國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提升糧食安全保障能力,更將深化中非在農作物育種、栽培技術等領域的深度合作,為構建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注入農業動能,為全球發展倡議下的國際農業合作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中國方案。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