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強在北京調研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情況。
李強實地調研了北京市標桿孵化器——北京飛鏢國際創新中心(以下簡稱“北京飛鏢”),聽取創新孵化模式推動生物醫藥創新成果加速轉化等介紹,深入了解共享研發平臺建設情況。
李強勉勵他們根據醫藥企業成長規律特點,做好軟硬件配套支持,強化全方位全鏈條全周期服務,提供一站式研發解決方案,推動醫工結合、產學研融通,促進更多科創成果落地應用。同時不斷優化平臺建設運營模式,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
北京飛鏢有何獨特之處?在賦能創新生態上,北京市標桿孵化器探索了哪些創新范式?
北京飛鏢:生物醫藥創新成果“轉化樣本”
北京飛鏢創始人朱鵬程博士介紹,基于多年國際研發經驗,提出“推動生命科學工程化,讓創業公司更輕盈、靈活,回歸本質——設計與創新”,通過解構研發流程、建立標準化模塊和完善設施管理,幫助企業降低運營成本,聚焦設計與創新。
北京飛鏢還建成8600平方米Class A級共享生物實驗室,包含30多個/套實驗室以及2套B+C級通用GMP空間和1個PCR臨床檢測中心,同時組建專業技術服務團隊,為在孵企業提供從概念設計到研發實施的全流程支持。
國際合作方面,北京飛鏢與美天旎、丹納赫、禮來、諾和諾德等國際知名企業和機構建立聯合創新研發中心,通過“星起點”等計劃全球遴選優質項目,助力在孵企業融入全球產業鏈。作為中國唯一機構代表,北京飛鏢還入選了2024年IASP(“國際科技園及創新區域協會”)十佳創新解決方案優秀案例。
2022年,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支持建設北京飛鏢。截至目前,北京飛鏢利用硬核研發優勢,持續集聚創新、策源創新,已孵化出神濟昌華、北啟生物等一批生物醫藥創新企業,進一步帶動形成具有區域優勢的生物醫藥創新產業集群,為北京市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中科創星:光電子賽道的“創新引擎”
中科創星是國內首個專注于硬科技創業投資與孵化的平臺。在中科創星創始合伙人米磊博士帶領下,中科創星打造的“共享科研”體系堪稱硬科技孵化的“教科書”——“源頭成果+平臺+職業實驗隊伍+重投資+深度陪伴”環環相扣。其光電子產業技術服務平臺不僅擁有硅光芯片測試臺位、可調諧激光器等設備,更能解決核心材料研發的“全鏈條難題”。
從高性能光電半導體材料的配方優化,到芯片器件的性能驗證,再到封裝應用的工藝迭代,企業在這里能實現“材料-器件-封裝”一站式闖關。目前,該平臺已培育出65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5家獨角獸企業,成為北京硅光產業的“孵化器”和“助推器”。
北大先進基礎光子芯片實驗室團隊的“孵化記”更是生動寫照:中科創星提供全套光電集成封裝測試設備,加資金、引人才,推動團隊注冊“啟明光子”落地海淀。而企業反哺平臺,讓更多硅光初創項目能用更低成本享受國際級封測服務,形成“孵化-反哺-再升級”的良性循環。
新生巢:生物醫藥領域的“孵化先鋒”
在生命科學賽道,新生巢以“一流人才牽頭+專業平臺賦能+投資基金加持+產業鏈配套”的共享模式,成為從0到1孵化創新藥的“幕后推手”。這里有創新技術交叉驗證網絡、可自由迭代的實驗空間,還有創投耦合系統和深度孵化服務,為科學家成果轉化“搭好臺子、鋪好路”。
截至目前,新生巢已孵化出清華、北大、哈佛、MIT等高校科研團隊的一批成果轉化公司,6款全球first-in-class新藥邁入臨床試驗,培育出2家獨角獸、25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企業累計融資超65億元。
普沐生物就是典型代表。這個來自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的團隊,依托新生巢共享科研平臺研發抗特發性肺纖維化新藥PMG1015,不僅完成中澳Ia期臨床試驗、獲美國FDA孤兒藥資格,其Ib期臨床數據還作為“Late Breaking Abstract”亮相歐洲呼吸協會2025年會,讓“北京研發”站上國際舞臺。
單個項目的加速成長只是開始,更珍貴的是細分領域“技術-人才-資本-產業”協同網絡的形成。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北京市標桿孵化器通過創新大賽、項目推介會等“橋梁活動”,讓高校院所、領軍企業、投融資機構“握指成拳”,讓創新資源精準匹配、高效流動。
據悉,自2022年起,北京市重點布局25家標桿孵化器,覆蓋全市8個區和經開區,共同構建起“超前孵化-概念驗證-企業培育-產業聚集”的全鏈條孵化生態。近3年來,這些標桿孵化器已服務在孵企業2000余家,培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獨角獸等優質企業650余家,投資孵化金額達27.55億元,引進海外落地項目440家,正成為培育新質生產力、提升產業競爭力的重要力量。
受訪者供圖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