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2024大灣區科技金融應用優秀案例交流會”在深圳市河套科創中心舉行。大會由中國人民銀行深圳市分行、中共深圳市委金融委員會辦公室指導,金融時報主辦。
會上,金融時報社黨委書記、社長孟琦代表主辦方發表致辭,《2024大灣區科技金融發展白皮書》同步發布。白皮書在深入分析科技金融產品體系、服務、風險管理創新應用的基礎上,全方位展現大灣區科技金融發展狀況,為行業提供決策參考。
中國人民銀行深圳市分行副行長張春光在會上表示,深圳獨有的產業優勢、創新優勢和區位優勢支持深圳科技金融破題探路、示范先行,涌現大量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鮮活案例。目前深圳科技型企業和制造業貸款余額均超1萬億元,創投基金存續規模超1.5萬億元,實現金融和科技“互促雙強”。
中共深圳市委金融辦常務副主任時衛干表示,科技創新是深圳的核心驅動力,深圳全社會研發投入居于全國前列。金融業是深圳重要的支柱產業,穩居內地城市前三位。他介紹,近年來,深圳市委金融辦會同各產業部門、駐深金融監管部門、各區,積極引導金融機構健全激勵約束機制,統籌運用好各類金融工具,為科技型企業提供全鏈條、全生命周期服務。比如認定了2批、45家科技支行,探索開展研發、并購、人才激勵等方面試點業務;千億級政府投資引導基金、百億級天使投資引導基金和20億元種子基金陸續成立;設立50億元中小微企業銀行貸款風險補償資金池,對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等不良貸款的風險補償比例達50%等。
中國人民銀行信貸市場司科技金融處處長蹇娜介紹,截至2024年11月末,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專精特新”企業貸款余額分別同比增長20.8%、13.2%,明顯高于各項貸款增速;銀行間科技創新債券累計發行達1萬億元。下一步,中國人民銀行將會同相關部門落實好《關于扎實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的工作方案》,發揮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作用,培育支持科技創新的金融市場生態,推動探索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科技金融發展新路徑、新模式。
據了解,2024年底,金融時報組織開展“大灣區科技金融應用案例征集活動”。在中國人民銀行深圳市分行、中共深圳市委金融委員會辦公室的指導和支持下,經過專家評審組的科學、嚴格評審,來自大灣區的27家金融機構的27個案例入選優秀案例,為全國科技金融發展提供可供借鑒的寶貴經驗。
在《2024大灣區科技金融發展白皮書》發布環節,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基礎理論研究室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蔣賢鋒介紹了有關情況。他表示,初創期科技企業處于從科技成果走出實驗室的最后一公里,風險和不確定性較高,尚未形成盈利,銀企信息不對稱較為突出,金融支持相對薄弱。白皮書全方位展現了大灣區金融創新支持科技創新的生動實踐,有的機構通過金融科技手段將服務延伸至產業鏈上下游,有的創新碳資產證券化突破傳統金融產品局限,有的設立科創股權投資基金為科創企業提供直接資金支持,體現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為民初心。
來自銀行、保險、證券、理財、信托、征信、擔保等行業的27家灣區金融機構代表參加了2024大灣區科技金融應用優秀案例授牌儀式。
(主辦方供圖)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4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