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寒意漸濃,陜西西咸新區中核創新園的能源控制中心里,大屏幕上跳動的數字傳遞出另一種“溫度”。項目負責人劉文斌指著實時數據介紹:“我們通過‘地熱+燃氣’互補系統,動態調節供能比例。每消耗一份電能、能輸出4.2份熱能,比電采暖更節能,比燃氣更低碳。”這套系統不僅讓3.4萬平方米的辦公區域實現冬暖夏涼,每年還能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602噸,相當于種下一片“隱形森林”。
作為2023年11月獲批的國家首批碳達峰試點,西咸新區正將這樣的低碳場景,轉化為可復制、可推廣的綠色路徑,讓“低碳”從理念走向日常。
清潔供能推動能源減排
能源是降碳的主戰場。西咸新區全面推進清潔能源替代,構建起多元協同的綠色供能體系。
目前,新區已建成多個“光儲充放檢”一體化超充示范站,21家集中供熱企業全部采用清潔方式供暖。其中,中深層地熱能供熱面積已達1580萬平方米,成為區域供暖的“主力軍”。
在新區太平鎮,連片的光伏板在冬陽下熠熠生輝。這里是西安首個大規模“光伏+農業”融合項目——陜西省西咸新區太平鎮15萬千瓦農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工作人員蹲在田埂邊,指著板下的魚桶和菜畦解釋道:“板上發電,板下種植養殖,光伏板既能遮光降溫,一年還能發電2.1億度,每年減排二氧化碳16.8萬噸。”這種“一地兩用”的模式,在節約標煤約6.8萬噸的同時,還讓村民實現“發電增收兩不誤”。
能源轉型的觸角還延伸至建筑本身。在西安交通大學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一棟覆蓋青灰色玻璃幕墻的科研樓實現了能源自給。“我們利用建筑外立面23%的面積,就能滿足整棟樓全年的綠電需求。”西安中易建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創新研發總監劉壯介紹,這棟建筑深度融合光伏、5G信息、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將傳統建筑創新升級為城市提供能源、信息服務的供給站,重新定義著未來建筑的形態。
如今,西咸新區正以“全域綠色”為目標,加快推進住建領域轉型。截至目前,新區累計推廣海綿城市超過3500萬平方米;綠色建筑4800萬平方米,規模占全市近三分之一;超低能耗與近零能耗建筑推廣規模達10萬平方米,綠色建筑標準覆蓋率持續提升,讓低碳生活觸手可及。
技術突破助力工業降碳
工業是碳排放的重要來源,也是技術降碳的關鍵領域。西咸新區通過引進綠色項目、推動技術革新,不斷激活制造業的“低碳基因”。
如今,隆基綠能光伏科技(西咸新區)有限公司、三一智能裝備有限公司、陜西同力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綠色低碳重點項目已在此落地,80余家氫能企業聚集于此,占全省氫能企業半數以上,綠色產業鏈正不斷延伸。
在工業余熱回收領域,西安盛世優聯節能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軋鋼棒材冷床余熱回收系統(RCBHR)”成為技術亮點。公司技術人員介紹:“這套系統能將冷床上棒材的輻射熱回收轉化為蒸汽,用于發電或供暖。”目前,該系統已在陜西本地鋼廠使用,示范線年回收蒸汽約6.72萬噸,發電1000萬度,減排二氧化碳2萬噸。“它不僅實現了能源梯級利用,更填補了國內該領域的技術空白,為冶金行業降碳提供了新方案。”該公司總經理李普會說。
在綠能慧充數字技術有限公司的數字化綠色工廠,降碳已從生產端延伸至全鏈條。企業投資部部長潘亮帶領記者走進車間,墻上的大屏實時顯示各環節能耗變化。“我們不僅要自己做‘近零碳工廠’,還要帶動上下游一起轉型。”據潘亮介紹,該企業主導編制的“光儲充放檢”技術標準,已推動西北地區近百家產業鏈企業實施綠色改造。產品出口70多國,同時為西咸新區提供百余個綠色崗位,累計吸引超5000人次參與低碳活動。
可感知的溫度、可計算的節碳、可分享的就業,在西咸新區,低碳實踐正從“點”到“面”鋪開。“工業降碳不是一家企業的事,而是一個生態系統的轉型。”潘亮說,“我們要讓綠色制造從生產線走向社會。”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