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擁有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這一優勢正從供需兩端為經濟發展帶來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今年以來,我國消費領域新風尚、新體驗不斷涌現,新科技成果正逐步走出實驗室和展廳,轉變為觸手可及的“生活伙伴”,“科技+”不斷催生消費新產品新場景。
誰說表演一定要“腳踏實地”?一場空中懸浮鋼琴音樂會就在噴泉廣場上演,游客們紛紛舉起手機記錄下夢幻時刻。

掃碼點單,機械臂精準沖泡,機器人“店員”穩穩遞上醇香咖啡。只需三分鐘,科技與日常完美相融。更瀟灑的是音樂玩家!無需撥弦,按照樂譜亮燈提示按下琴鍵,智能伴奏就即時跟上,0基礎都能輕松成為焦點。

消費者 趙先生:這個東西把痛點解決了,樂器有一定的門檻,怎么樣能把門檻降下來,還符合我審美的精神需求。

趙先生是一家智能產品體驗店的常客,不光是自己對這些黑科技產品很“上癮”,還經常帶著親朋好友來“組團購買”。
消費者 趙先生:我覺得科技真是改變人的生活,原來是不能想象的。我今年65歲了,對我們來講也在不斷求新。

消費者:挺好玩的,都是新的感覺,我們老年人也都在嘗試體驗一下新的東西。

一家店里,沒有傳統賣場的擁擠貨架,取而代之的是四處巡游的機器狗、能連續對話的陪伴機器人,以及讓孩子們親手組裝機器兔的DIY工坊。

陶朱新造局負責人 葉芊:我們店面用了一半以上的面積去做了三個新的體驗區域,讓大家能夠充分地在場域里邊盡可能多地去體驗感受這些產品、這些科技。共性的特點就是大家對于新的技術,新的產品非常感興趣。
消費者:看到了一些以前沒有看過的,還是有開眼界的感覺。

陶朱新造局負責人 葉芊:產品在從實驗室演示小樣,往具備可消費的方向去走,現在基本每三個月、半年,產品的成本就下降一大截。我們希望把它引進來,來縮短技術產品和消費者的距離,創造一個美好的生活方式。
AI寵物如何變成“情感搭子” 滿足消費需求
現在的消費者越來越愿意為“情緒”買單了,就是因為這樣的需求在不斷增長,市場上催生出一系列陪伴類產品,它們不只是玩具,更是被賦予“生命感”的情緒伙伴。
萌友智能聯合創始人 何嘉斌:它可以通過眼睛、通過攝像頭在看,可以識別誰是主人。

當記者來到AI寵物公司的時候,一場關于“誰是主人”的識別測試正在進行。機器人裝備了攝像頭、麥克風、重力傳感器和觸摸傳感器,能看、能聽、能感知被撫摸和被抱起。更重要的是,它擁有一個會“成長”的大腦。

萌友智能聯合創始人 何嘉斌:普通玩具是通過編程的方式,設定了固定的動作在里邊,動作全部都表演完之后,它就沒有黏性了。我們是做了一套本地的決策的大腦,通過平時照顧它的這些數據維度影響了,它才會養成不同的結果。

正是這種“因你而變”的特性,讓AI寵物跨越玩具邊界,成為情緒消費的新載體。不僅僅是設計理念在改變,為了精準捕捉這份情緒需求,企業的研發方式也悄然生變。在企業的“頭腦風暴”區,貼著員工們收集來的各種升級線索。

萌友智能聯合創始人 何嘉斌:我們產品團隊每一天都會收到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用戶的反饋,會挑出來一些覺得特別有價值的創意點,可能有很多需求是超乎我們想象的。

就像比“噓”的手勢寵物可以靜音,相處久了有一天它突然會叫“媽媽”,這些功能的升級就來自用戶的需求。它們不僅重塑了產品功能,也改變了企業的人才結構。如今,團隊里不只有工程師,還多了動畫設計師、音效師,甚至心理學專家。

萌友智能動畫交互負責人 張明哲:我之前是做動畫的,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其實是賦予機器人更有“生命感”,這也是做動畫里面去更有“靈性”的一個體現。比如眼神要看向一個人的時候,它具體的視角,這些都是源于動畫設計里面最底層的技術規則。

萌友智能聯合創始人 周玉黍:我們未來認為朝著交互型機器人的一個關鍵所在,是讓它具有“生命感”,這個是我們的核心,不僅要靠技術發展,更需要依靠心理學,尤其是行為學的研究。
破除溝通壁壘 AI眼鏡成為“隨身翻譯官”
除了滿足情感陪伴的AI寵物,一些功能性突出、可以破解實際生活難題的科技產品同樣受青睞。數據顯示,我國智能眼鏡市場在2025年迎來了爆發式增長,出貨量和銷量均創下歷史新高。“破圈”背后,是一場產業鏈的“集體攻堅”。
荷蘭科技博主 文森特:這家公司有很棒的AI眼鏡,能夠實時翻譯100多種語言,我也嘗試了荷蘭語。

一位來自荷蘭的博主正在北京亦莊一家企業里,體驗一副比雞蛋還輕的眼鏡,這副AI眼鏡能讓消費者與全球100多種語言的使用者實時、流暢地對話。

亮亮視野創始人 吳斐:現在大家都在做跨國貿易,語言障礙就是第一個擋住大家的點,我們從一開始就極致專注,也就是說做產品的時候,有的時候不是要做多,反而是要做少。大家既希望它性能很好,又希望足夠的美觀輕量,還能有很長時間的應用續航。真正突破只有一條路就是創新。我們聯合了多個公司,國內最優秀的芯片公司、光學公司,包括很多AI公司,聯合研發整整三年。

這場創新不再是單打獨斗,而是整個產業鏈的集體躍升。就拿企業的合作伙伴來說,為眼鏡供應芯片的企業,將存算一體技術進一步商業化落地,為產品提供了更大容量、更低功耗的解決方案;為眼鏡提供微顯示技術的企業創行業融資紀錄;而為眼鏡提供AR顯示衍射光波導的企業,也在近期獲評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亮亮視野創始人 吳斐:我們已經初步形成了半導體光學的一個完整的產業鏈,一個是像我們這樣的公司,以及上下游的合作伙伴,要共同把性能提升的同時,還要把價格降低,讓老百姓都買得起、用得好。

放眼整個智能眼鏡行業,僅今年上半年,中國智能眼鏡市場的全渠道零售量為46.8萬臺,同比增長148%。全球智能眼鏡供應鏈中超過80%的廠商來自中國。中國供應鏈并不是一個單一優勢,全鏈條整合、技術能力的提升、量大面廣的快速交付能力都是競爭力的核心。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