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2025年環境與健康學術會議第八次聯合年會”在重慶開幕。會議圍繞“守護綠水青山,智創環境健康”主題,吸引來自30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事業單位的900余名專家學者參會。

開幕式上,重慶醫科大學黨委書記覃正杰在歡迎辭中介紹了學校在環境健康領域的研究進展,并期待會議推動科研成果在西部地區的轉化應用。
中國科學院廣州健康院發育與再生醫學研究所教授劉興國,中國醫科大學皮靜波教授,天津大學候世科教授,山西大學、山西能源學院桑楠教授,重慶醫科大學邱景富教授,西安交通大學吳少偉教授,南京大學史薇教授,復旦大學方明亮教授等受邀在主會場作主旨報告。
皮靜波圍繞《基于毒性機制證據的下一代風險評估:路徑構建與實踐研究》,淺析下一代風險評估(NGRA)的底層邏輯和要素、概述基于毒物關鍵特征(KCs)的危害識別路徑,提出對以KCs為基礎、基于NAMs的NGRA框架展望。
侯世科以《災害現場環境與健康關系探討》為題,介紹了災害醫學的起源到學科的建設與發展。團隊基于災害環境對健康的影響,特別是對救援人員和受災人員的影響,進行了特殊傷病、損傷機制與新技術的研究。
桑楠以《煤基產業區大氣顆粒物暴露特征、毒理效應與組分作用》,從全球大氣污染現狀、我國正面臨的重要環境健康問題,通過挖掘分子靶點,解析關鍵致毒結構,提出健康驅動的污染精準防治是風險管控的關鍵。
劉興國以《線粒體調控細胞命運》為題,介紹了線粒體調控細胞命運的新模式及生理病理意義。他圍繞“mtDNA編碼區是否可以使用標準遺傳密碼編碼新的蛋白質”的科學問題,提出利用iPSC闡明AHS疾病丙戊酸特異肝毒性。
據了解,本次年會設立14個專題分會場,涵蓋職業環境健康、環境暴露組學、人工智能與毒理機制等多個前沿方向。會議組織主旨報告45場,分會場報告230余場,并設有青年學者論壇、研究生創新論壇和壁報展示環節,為環境與健康領域的學術交流、科研合作與人才培養搭建了高水平平臺。
本次年會由中國毒理學會工業毒理學專業委員會、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環境醫學與健康分會、中國毒理學會生化與分子毒理專業委員會及重慶醫科大學共同主辦,重慶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承辦。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