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前我們來徐州調研時,徐州、沛縣和宜沛工業園的科技專員們帶我們走訪了當地30多家企業,讓我們篤定自己的技術有落地轉化的前景,從而有信心扎根徐州。”11月8日,在江蘇徐州舉行的2025淮海人才發展大會上,獲得2024年“彭城英才計劃”雙創人才(創業類)100萬元資助的貢亮,走下臺后第一時間向記者分享他與徐州攜手同行的創業故事。
貢亮既是中沛江蘇智能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也是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教授。2023年,貢亮帶領團隊到徐州創業,一年后,公司營業收入近千萬元,核心研發團隊也從最初的4人發展到如今的12人。
如今,196萬人才在這里共享城市發展機遇,而徐州也厚植人才引育生態,用“真金白銀”投資人才,用“真招實策”成就人才,用“真心實意”溫暖人才。近兩年兌現各類政策資金10億元,對頂尖人才創業提供最高1億元支持。
“產業科技創新是徐州發展的最大依托,在這里可以布局未來,搶占新賽道新藍海。”大會上,徐州市委書記宋樂偉向海內外優秀人才發出真誠邀請,傳遞發展信心。“選擇徐州,定能助力各類人才搶抓時代風口、譜寫事業新篇。”

攜手蘇皖魯豫九市,提升區域人才“磁吸力”
徐州是蘇皖魯豫省際交界地區中心城市,也是江蘇省唯一躋身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建設的城市。
“區域中心城市是徐州發展的最大優勢,這里有多重疊加的戰略機遇、攀高逐新的蓬勃態勢、日益完備的城市功能。”大會現場,宋樂偉道出徐州的發展機遇。
目前,徐州躍居全國先進制造業百強市第21位,“343”創新產業集群總規模即將突破8500億元,工程機械享譽全球。雄厚的產業基礎背后,離不開12所高等院校、300余個省級以上科創載體,以及廣大在徐創新創業人才的托舉。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加強人才協作,優化人才結構,促進人才區域協調發展”。
在大會上,徐州聯袂山東棗莊、安徽宿州、江蘇宿遷、河南商丘等周邊十市共同簽署區域人才協同發展合作框架協議,聚焦人才規劃協同、人才政策聯動、人才資源共享、人才平臺共建、人才市場互通、體制一體改革等七大重點領域,推動區域人才工作從“單兵突進”邁向“抱團發展”,提升區域人才競爭力和吸引力,讓人才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釋放創新活力、彰顯價值,促進人才區域協調發展。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如何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為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儲備人才支撐、為區域高質量發展注入源頭活水?
會上,徐州市聯合中國礦業大學共建的徐州人才商學院成立,雙方將共同培養一批“懂產業、懂科創、懂管理、懂市場、懂資本”的高素質復合型企業家隊伍。
同時,江蘇省未來產業技術研究院授牌,徐州醫科大學和深地科學與工程云龍湖實驗室分別承建細胞和基因技術與深地領域未來產業技術研究院,為徐州市加速搶占細胞和基因技術、深地空間利用兩大未來產業領域發展制高點提供重要機遇。

出臺數字文化產業人才新政,發布30億元新興產業母基金
城市因才而興,人才因城而聚。“十四五”期間,徐州共招引大學畢業生近25萬人。在徐高校畢業生留徐率逐年提升。加快高層次人才集聚發展,支持青年人才創新創業,需要營商環境的“精心滴灌”。
“我們以前一直在高校的象牙塔里,剛開始創業時是懵懂的,但我們從拿地、建廠,到器件的采購,再到營銷渠道的搭建,都得到了徐州的支持。”貢亮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作為智能制造類的初創企業,建立初期的資金缺口巨大,徐州為其提供7000平方米的廠房和200萬元的人才計劃補貼,解了團隊的燃眉之急。
“科技專員們還幫助我們與國外的商會和貿易商對接,這幫助我們打開了海外市場,預計將來流程的訂單會面向海外。”面向未來,貢亮躊躇滿志。
在徐州的“保姆式”人才服務中,越來越多的科研人員讓科技成果從“書架”走向“貨架”。太原理工大學黨委書記沈興全介紹,近年來,學校連續三年選派青年骨干教師加入徐州“科技鎮長團”,累計申報市級以上人才項目近50項,校地攜手推動30余項科技項目成功落地。
如何激發各類人才創新活力?徐州再次向各類人才伸出橄欖枝。大會發布的加快數字文化產業人才集聚的八條舉措,為數字文化領域人才集聚發展搭建橋梁。比如,徐州在“雙創計劃”中設立“數字文化產業”專項,最高給予企業500萬元項目資助和500萬元成長獎勵。對引進的高層次人才,最高給予100萬元購房補貼;為精準培養專業人才,徐州支持在徐高校、職業(技工)院校開設數字文化領域相關專業。對市級公共實訓基地給予10萬元資助。校企開展“訂單班、冠名班”聯合培育專業人才的,最高給予企業10萬元補助……
此外,大會還發布了總規模30億元的江蘇徐州新興產業專項母基金,基金聚焦新質生產力培育壯大,鍛強資金鏈賦能人才鏈,當好陪伴企業發展的“耐心資本”。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在徐州,各類人才正沐浴陽光雨露、“拔節生長”。“我們誠邀大家在徐州走一走、看一看,在親身感受城市活力魅力中選擇徐州、扎根徐州,與我們組成‘發展合伙人’‘奮斗共同體’。”宋樂偉說。
(徐州市委宣傳部供圖)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