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2025人工智能計算大會上,《基于超節點創新聯合體,打造行業智能體——智算應用“北京方案”》正式發布,成為國產算力的又一大突破。

所謂“超節點”(SuperNode/SuperPod),指的是在算力領域中針對大規模計算需求(往往是高性能計算或AI計算)而設計的系統級架構創新,超節點可以將幾十甚至成百上千顆AI芯片緊密耦合,從而構成計算集群的、性能特別強大的單個計算單元。

據悉,“北京方案”旨在聯合人工智能芯片、系統廠商、大模型開發企業、應用創新企業,進一步發展超節點創新聯合體,融合領先的多元模型算法,開發面向特定場景的“行業智能體”,實現“國芯、國連、國用”。目前,聯合體研發的各類方案統一兼容昆侖芯、壁仞、太初元碁、摩爾線程等國產AI芯片,支持DeepSeek、豆包、文心一言、Kimi、Qwen等業界主流大模型及相關軟件生態。
超節點服務器成智能體理想承載平臺
2024年被認為是“AI落地應用元年”,而今年則被視作“AI政策元年”與“AI智能體元年”。以《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為代表的相關文件出臺,無疑為加速AI智能體落地應用提供了優渥土壤。
過去,提到AI應用,或許人們還無法想象能夠行動自如的智能機器人,它們甚至可以實現馬拉松賽跑,而如今,超級智能體(AI Agent)逐漸走入大眾視野。據了解,與早期AI聊天機器人相比,AI Agent更具自主性和行動力,而多個AI Agent組合,則形成智能體群(Agent Swarm)。智能體群時代下,人類與各類智能體彼此交互、執行任務、交換信息與數據,則將帶來智能體經濟,可以預見,這將是新一輪的變革。
在新一輪變革到來前,夯實智算底座成為先決條件。記者了解到,不同于一般的人工智能應用方案,智能體不僅需要驅動多個大模型系統、頻繁調用工具,智能體之間還有大量的交互,因而智能體對于延遲十分敏感,推理過程消耗的詞元也遠高于一般的人工智能應用。據有關機構估算,智能體消耗的詞元數量10倍于大語言模型,推動中國日均詞元消耗量到2030年將增長100萬倍。具備更強擴展性、極低通信延時,可提供更大規模單機算力的超節點服務器成為智能體的理想承載平臺。
如何打造國產智算底座?太初(無錫)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太初元碁)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太初元碁首席產品官洪源向記者介紹:“作為一家高性能計算的AI芯片企業,我們打造出基于國產自研AI加速卡的高密液冷智算集群,采用了自研異構眾核的AI加速卡,并融合高效液冷技術,一個計算單元內集成16臺2U8卡高密液冷服務器,共計128顆AI加速卡,單機柜FP16精度下算力40P,INT8推理算力達80P,空間利用率較傳統方案提升100%,目前已服務200余家高校與企業,支持超1200P算力需求。”
現場,記者也看到了其他國內芯片廠商展現自家打造智算底座的底氣與實力,“北京方案”的發布匯聚起了國產智算企業力量。對此,洪源也表示,太初元碁積極與運營商、算力服務商等上下游企業合作,希望攜手生態伙伴構建基于國產硬件覆蓋全產業鏈的人工智能生態,讓AI技術與行業應用產生更多融合促進,加速AI智能體群時代到來。
HPC+AI或成增長新引擎
高性能計算(High-performance computing,HPC)是一種利用強大處理器集群并行處理大數據并以極高速度解決復雜問題的技術,主要用于科學計算、工程計算和海量數據處理等應用場景。洪源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隨著“AI智能體元年”的到來,高性能計算加人工智能(HPC+AI)也迎來了飛速發展期。“我們可以看到,目前HPC+AI已經成為超智融合趨勢下的又一浪潮,并且有許多落地案例。例如,在低空經濟中,超算提供環境感知基礎空間數據、電磁、氣象,智算支持AI模型訓練與仿真驗證,各專業智能體協同完成復雜任務,智算則可以構建低空AI Agent平臺和仿真訓練系統,場景建模、自主決策等能力,支持低空空域管理,實現民航協同。”洪源介紹道。
氣候氣象領域是HPC+AI一大典型應用場景,小到不同地區的天氣預報,大到全球海洋、大氣環流的模擬預測,HPC+AI都能發揮巨大價值。例如,在國家超級計算無錫中心,基于我國自主發展的全球氣候海洋模式(LICOM)和全球大氣環流模式(GRIST),構建出超高分辨率地球系統模式AP3ESM,模式包括大氣、陸面、海洋和海冰分量,其中大氣和海洋分量模式分辨率均可實現1公里數值模擬,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這為高精度的氣候模擬和天氣預報提供了新的工具,也為天氣氣候的無縫隙預報打下堅實基礎。

此外,洪源還向記者介紹了HPC+AI在生物醫藥領域的落地案例。“生物大分子重構過程需要對大量二維數據進行修正和分類。去年,我們聯合百度團隊及神威數智成功完成了國內首個AlphaFold3模型(谷歌開發的蛋白質預測模型)的全復現項目,并在該項目基礎上推動國產醫藥大模型SWBind以及生物大分子三維結構預測應用的落地,讓AI技術縮短新藥研發周期、降低研發成本。”
當前,北京正在加快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2024年,北京人工智能核心產值規模達到了3500億元,產業鏈布局完整,芯片多、模型多、應用多,累計備案大模型159款,約占全國3成,穩居首位。北京已成為名副其實的人工智能第一城。未來,相信我們可以看到更多基于國產超節點平臺,面向科研、具身智能、醫療、智造、教育等不同行業、不同應用場景開發智能體方案,實現技術與應用的良性互動,打通超節點產業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受訪者供圖)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