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記者在拉薩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溫室里,看到一株株咖啡樹枝葉蔥蘢,紅彤彤的咖啡果猶如櫻桃般點綴其間。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蔬菜所科研人員趙貫飛正在仔細記錄咖啡樹的生長數據,臉上洋溢著喜悅之情。他告訴記者:“經過六年努力,我們終于在高原成功種出了咖啡,品質還相當不錯。”
日前,西藏自治區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實驗基地成功實現咖啡在高原地區的規模化種植突破。經過六年引種試驗,科研團隊篩選出4個適應高原環境的咖啡品種,不僅在墨脫露天種植地和拉薩溫室中成功掛果,還發現了西藏特有的野生咖啡種質資源。這一突破為西藏發展特色咖啡產業奠定了科技基礎,已吸引多家企業洽談合作。

六年攻堅:從零開始的高原咖啡夢
2016年,農業農村部將西藏自治區林芝市墨脫、察隅和波密三縣列入全國南亞熱作范圍區,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蔬菜研究所隨即成立了西藏熱帶作物研發中心。“中心成立之初急需尋找西藏熱作發展突破口,2019年起我們把咖啡選作為目標物種開展研究。”西藏自治區農牧科學院蔬菜所咖啡課題組負責人朱榮杰研究員說。
然而,引種之路并非一帆風順。西藏整體屬高原地區,即使是熱區,熱量也非常有限。咖啡種植需要適宜的溫度條件,熱量不足可能影響咖啡樹的生長和發育。加之墨脫等地土地資源緊張,且處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難以規模化推廣種植。
“最大的挑戰是生態安全。”朱榮杰說,“西藏此前并無咖啡種植歷史,引種工作必須慎之又慎。我們采用種子育苗的方式,以最大限度降低病蟲害傳播風險。”
科研團隊在林芝市察隅縣下察隅鎮、墨脫縣背崩鄉及拉薩國家農業科技園區高效日光溫室分別設置引種適應性篩選試驗。結果顯示,察隅縣因夜間低溫持續時間較長,超出咖啡耐受極限,導致咖啡無法順利越冬;而墨脫縣背崩鄉得益于北部高大的喜馬拉雅山脈和崗日嘎布山脈的有效屏障作用,阻擋了冷空氣南下,形成了具有熱帶季雨林特征的顯著小氣候,為咖啡的正常生長提供了環境基礎。
經過六年的艱苦攻關,團隊從10個咖啡品種中篩選出4個適應高原環境的優良品種。“這些品種都具有適應性強、抗性強、產量穩定的特點。”朱榮杰說。

特色發展:打造“小而精”的高原精品咖啡
檢測數據顯示,西藏拉薩高效日光溫室內種植的咖啡豆蔗糖含量可達10.6,這是一個非常積極的信號。“蔗糖含量高極有可能是因拉薩日光資源豐富,晝夜溫差大造成。”朱榮杰表示,“蔗糖含量高是一杯好咖啡的基礎,它是風味的‘母體’,在烘焙中會分解和重組,產生一系列令人愉悅的風味物質。”
更令人振奮的是,科研團隊在野外調查中還發現了西藏特有的野生咖啡種質資源。“我們于2019年和2020年兩年時間里開展了系統性的野外調查與種質資源搜集工作,最終尋找到4個藏咖啡野生種群。”朱榮杰說。
經過對藏咖啡的代謝組學檢測數據初步分析,科研人員發現藏咖啡果皮代謝物中具有大量抗炎的成分。“這為藏咖啡的保護、利用與后續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
前來洽談產業化合作的西藏喀稞摩實業有限公司負責人表示:“西藏是全國唯一擁有野生咖啡種質資源的地方,墨脫熱帶季雨林氣候的獨特性,可打造全球緯度最高的咖啡。西藏咖啡屬小眾咖啡,適合打造小而精的小眾精品咖啡,尋求高附加值國際市場定位。”
對于未來發展,朱榮杰表示團隊將采取“雙軌并行”策略:一是開發藏咖啡自身價值,將藏咖啡本身發展成為一個新的特色作物或功能產品;二是將藏咖啡作為砧木應用,擴大咖啡在西藏的種植范圍。
在保護高原生態的前提下,西藏咖啡產業將堅持生態優先原則,優先利用已開發土地,推廣有機種植模式,全面禁止使用化學農藥和化肥,保障土壤和水源安全。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