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在陜西省西安市舉行的中華醫學會第二十七次心血管年會“人工智能AI-OCT在PCI精準診療應用專題會”現場,我國首款心血管AI-OCT大模型——“麒光AI-OCT大模型”正式亮相。
該系統融合AI大模型與先進影像技術,依托高質量心血管數據庫,顯著提升OCT影像的解析效率與精準度,大幅降低技術使用門檻,被業內視為實現精準PCI手術的重要突破。

打造中國首個心血管AI-OCT大模型
腔內影像技術,尤其是光學相干斷層成像(OCT),因具備10—20μm級超高分辨率,可清晰呈現血管內斑塊性質、支架貼壁等細微結構,已成為心血管疾病的血管介入治療(PCI)手術中不可或缺的“光學活檢”工具。然而其影像判讀高度依賴術者經驗,學習曲線漫長,限制了該技術在基層醫院的普及。
“醫療AI的可靠性,根源在于數據的質量與合規性。”深圳大學特聘教授、深圳東壁科技數據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東壁科技數據)總經理吳登生在專題報告中指出,“過去不少AI模型出現‘幻覺’或誤判,核心是訓練數據雜亂或脫離臨床實際。”
為解決這一根本問題,東壁科技數據構建了國內首個專業心血管語料庫——“東壁心血管語料庫”,系統整合全球129本頂級期刊、權威指南與臨床數據,經嚴格校驗形成高質量數據基座。2024年初,東壁科技數據與深圳市中科微光醫療器械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科微光)合作,啟動AI-OCT大模型的研發,將高質量數據與先進影像設備深度融合。
中科微光創始人朱銳坦言:“我們很早就意識到,基層醫院診斷能力不足,而三甲醫院醫療資源緊張。如何把頂尖術者的經驗轉化為普惠工具,是醫療平權的關鍵。”
麒光AI-OCT大模型突破了多項技術難點:它不僅實現了對易損斑塊、鈣化分布、支架貼壁等關鍵特征的智能識別,還能實時調用相似病例與循證數據,自動生成結構化報告。“這套系統誤診率低于人類醫生平均水平,且可實現‘秒級’出結果,”朱銳說,“這極大降低了OCT的使用門檻。”
開啟精準PCI智能新時代
AI-OCT的價值不僅體現在技術層面,更在于其對臨床路徑與醫療資源分配的深刻影響。
為驗證系統的臨床實用性,今年5月,中科微光聯合北京安貞醫院、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等4家頂尖心血管中心啟動多中心臨床試驗。結果顯示,AI-OCT系統在提升診斷一致性、縮短判讀時間、輔助制定手術策略等方面表現突出。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的吳小凡教授在分享中說道:“當前PCI手術信息量大、決策復雜,高度依賴醫生經驗。AI-OCT實現了從‘看圖像’到‘出方案’的跨越,真正幫助臨床進入智能診療時代。”她以一名左主干分叉病變患者為例,說明系統如何在數秒內完成斑塊性質判定、支架尺寸推薦和貼壁評估,大幅提升手術效率與安全性。
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心內科主任袁祖貽教授表示:“AI-OCT正在推動冠脈評估從‘輔助工具’向‘決策中樞’轉變。它使我們能夠以更系統、更循證的方式管理冠心病,尤其是在復雜病變中提供關鍵見解。”
更重要的是,這一技術極大促進了醫療資源的均衡分布。朱銳表示:“我們的目標是把頂尖醫院的經驗和精準診療能力,通過AI傳遞至基層。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醫療平權。”
“這不只是一項技術發布,更是一個新起點的宣言,”朱銳說,“我們正在以原創性與系統性,定義下一代心血管影像AI該有的樣子——更精準、更可靠、更貼合臨床。這也是中國心血管智慧醫療走向世界的真正開始。”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