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李洋
今年1月份,DeepSeek橫空出世。國內外不少科技專家認為,DeepSeek的成功并不意味著我國超越了發達國家,而是開源模式超越了封閉模式。
在人工智能、云計算等前沿技術加速革新的背景下,開源正成為全球科技競爭的戰略制高點。面對百萬級開源人才缺口,開源教育與人才體系建設勢在必行。
在近日由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清華大學軟件學院共同主辦的開放原子“校源行”(清華站)活動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孫家廣表示,共建、共治、共享的開源模式,正在成為推動基礎軟件突破、構建數字中國的重要力量。而人才是提高開源科學能力的關鍵要素,教育系統在培育開源人才、提升核心競爭力方面責無旁貸。
開源體系建設
離不開開源人才
開源體系建設離不開高素質的開源人才。我國開發者數量現已位居全球前列,但真正掌握開源核心技能且能夠參與開源項目開發的人才明顯不足。
“不能只靠教材試卷培養面向未來的科技人才,要讓學生在真實項目中成長,在開放的社區中進步,在服務國家的戰略需求中磨煉能力,做出能用、管用、好用的軟件。Linux(計算機操作系統)用30年時間成就了今天的生態體系,中國的基礎軟件、工業軟件要想站穩腳跟、服務產業,也需要有這樣的韌性和定力。”孫家廣說。
清華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曾嶸表示,高校在開源人才培養、技術創新與科學精神弘揚過程中肩負關鍵使命。清華大學始終秉持“頂天、立地、樹人”的理念,構建了獨具特色的教育生態,并以技術驅動開源生態建設,推出了IoTDB、CodeGeeX、ChatGLM等開源項目,為全球開源社區貢獻“清華智慧”。
記者從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了解到,哈爾濱工程大學軟件學院已將開源實踐融入考核評價體系,通過采用過程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對學生學習效果進行綜合評價,構建能力素質導向(開源社區貢獻度)的全面考核評價體系;開源競賽已經納入學生評獎評優機制。
西北工業大學主導開發了開源項目——群智感知操作系統平臺CrowOS,該項目已捐贈到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托管,CrowOS技術小組與西北工業大學的開源社團合作,帶領社團成員了解CrowOS項目技術并對項目作出貢獻,增強了社團成員對開源項目的實操能力,提高了代碼技術和問題解決能力。
北京理工大學開放原子開源社團自成立以來,吸納了來自各個專業380名學生,共有10名教授擔任社團指導教師。該社團啟動10多個重點開源項目的內部孵化,不斷通過開源通識課堂、開源項目參與機制、開源項目孵化機制、開源專家課題和企業開源項目座談,培養學生開源意識,加強學生們對開源項目運作機制的了解。
近年來,工業和信息化部加強與各方協同配合,在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設計培育、行業推廣應用方面積極探索,支持底層共性技術向下扎根、前沿技術引領向上生長、工程技術標準向深運用,取得了積極進展。
針對深化開源教育,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熊繼軍提出3點建議:一是讓開源在科研教育中“活起來”,鼓勵將開源納入學生的通識教育體系,打造具有深厚專業素養、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國際視野的開源工程師隊伍。二是讓開源在人才評價中“用起來”,營造認可開源成果、鼓勵開源共享的良好氛圍,建立以貢獻為導向的開源人才評價機制。三是讓開源在賦能產業中“實起來”,創新以開源為抓手的產教融合機制,將企業真實需求轉化為開源課題,支持學生主導、發布開源項目,依托開源社區“揭榜掛帥”,在解決產業堵點中實現個人價值延伸。
開源教育正當其時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深入發展,芯片領域的門檻越來越高,學校教學已經難以滿足實際需求,比如流片成本極其昂貴,學校接觸的芯片與企業實際使用的芯片存在很大差異,導致嚴重的‘學用落差’。”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副所長包云崗介紹說,芯片領域長期缺乏類似醫學教育的“臨床實踐”環節,就像醫生必須經過醫院實習才能主刀手術一樣,芯片人才也需要真實的產業實踐環境。為此,2019年中國科學院大學啟動了“一生一芯”計劃,以“真正在硅上做教學”為核心理念,旨在讓本科生完成從芯片設計到運行操作系統、編譯器的全過程,實現知識的融會貫通。
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理事長程曉明表示,該基金會在推進開放原子“校源行”活動過程中發現,開源教育面臨3個方面的挑戰:一是高校師生參與開源的動力不足,二是高校推進開源教育全方位體系化建設還需要素支撐,三是缺乏優質內容生態伙伴的支持。基于此,該基金會打造了開放原子“校源行”2.0。
據了解,“校源行”2.0在原有版本基礎上,圍繞“以貢獻為導向的開源人才評價機制”,建立了從學習者到參與者最終成為貢獻者的成長路徑。該評價機制涵蓋評價場景、標準方法、數據支撐與工具平臺,聚焦技術貢獻與社區協作,強調項目參與、代碼提交、文檔撰寫、社區運營等實際成果,既保留了傳統學歷、論文等評價體系的權威性,又為開源人才識別提供了有力補充。
與會專家表示,通過參與開源社區和項目,學生能在技能成長、口碑建立和人脈拓展3個方面獲得超常規的發展速度。在技能成長方面,開源社區能讓學生獲得真實的企業級實踐經驗。學校教材往往存在滯后性和簡化處理的問題,與企業實際需求存在明顯差距。參與開源項目能讓學生直接向經驗豐富的開發者學習工作方法和技巧,快速積累實戰經驗。在口碑建立方面,考試成績只是評價的一個維度。在開源社區中,學生的協作能力、溝通能力和實際問題解決能力都能得到充分驗證;同時還能獲得行業專家的背書,這種全球認可的專業口碑遠比考試成績更有價值。在人脈拓展方面,開源社區是結交志同道合伙伴的理想平臺。
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TOC主席譚中意表示,開源是基于開放共享方式的協作,其產出是可復用的成果。面向未來,譚中意認為,由于開源軟件具有可復用性和免費使用的特性,傳統的軟件許可證銷售模式在開源領域是行不通的。但在開源行業中,最基礎的商業模式是以開源軟件為核心,圍繞開源軟件提供服務。由此衍生出多種商業模式,包括服務訂閱、云服務等,這些都是基于開源代碼本身發展出的增值服務。
新聞多一點
開放原子“校源行”2.0正式發布
本報訊(記者 李洋)近日,“開放原子‘校源行’2.0”在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清華大學軟件學院聯合主辦的開放原子“校源行”(清華站)活動中正式發布。
“開放原子‘校源行’2.0”,在原有版本基礎上圍繞“以貢獻為導向的開源人才評價機制”建立從學習者到參與者最終成為貢獻者的成長路徑。該評價機制涵蓋評價場景、標準方法、數據支撐與工具平臺,聚焦技術貢獻與社區協作,強調項目參與、代碼提交、文檔撰寫、社區運營等實際成果,既保留了傳統學歷、論文等評價體系的權威性,又為開源人才識別提供了有力補充。
此次“開放原子‘校源行’2.0”的發布,標志著全國高校開源教育推廣走向新階段,將進一步發揮地方政府和高校的作用,形成高校開源建設新局面。
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25所高校和科研院所正式宣布組建首批試點工作組。工作組將圍繞課程設計、項目實踐、企業協同等方向進行探索,形成一批實踐范例,并計劃逐步將機制成果納入獎學金評定、推免升學、項目立項等校內評價環節中。
此前,開放原子“校源行”活動于2023年4月2日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啟航。目前,經過大量探索和實踐,該活動已逐漸形成一套在高校推廣開源的特色模式,并建立、積累了優秀的師資、課程、活動體系、實踐項目等資源,在高校開源建設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良好成效。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4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