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孫慶陽
位于陜西省榆林市毛烏素沙漠邊緣的延長石油可可蓋煤礦,其井下以往人聲鼎沸、煤塵漫天的景象已被智能裝備的低鳴和數據流的靜謐奔涌所取代。一條5300米長的斜井里,沒有傳統礦工的身影,只有依靠國產裝備與透明地質系統自主運行的采煤機,以及確保礦井水零排放循環利用的綠色生態閉環。這一場景,正是煤炭行業數智轉型的真實現狀。
10月22-24日,由中國煤炭工業協會信息化分會主辦的以“協同融合,智驅未來”為主題的“2025煤炭行業兩化深度融合推進現場會”在陜西省榆林市召開,與會代表深入井下實地了解復雜地質條件下智能化設備的穩定運行,走進智控中心體驗VR+AI產品,感受沉浸式安全培訓與智能管控平臺的高效協同。
數字化轉型
賦能煤炭產業新生態
“煤礦的人工智能(AI)要真正用起來,基礎是工業數據的云服務化處理模式。”在北京大學教授、北京龍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毛善君看來,當前煤礦智能化建設的最大瓶頸并非算法本身,而是底層數據的孤立與割裂。許多系統仍是單機版,甚至依賴國外二次開發的CAD軟件,難以提供訓練AI所需的矢量圖形數據。
陜西延長石油礦業有限責任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汪青倉介紹說,公司通過“1344+N”信息化建設模式,系統推進智能煤礦和智慧煤電集群建設。其中,投入50億元開展“信息化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建成“延長云享”工業互聯網平臺,推動巴拉素等智能煤礦實現“減人、增安、提效”的顯著成效。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副會長、信息化分會會長王虹橋指出,當前行業正邁向以“協同與融合”為核心的新階段。他呼吁全行業在技術研發的同時,高度重視人與機角色的戰略性轉變,加快構建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的煤礦建設新范式。
數據+AI
驅動智能煤礦建設新實踐
理論的突破最終要接受實踐的檢驗。在可可蓋煤礦,數字化轉型已深入到運營的每一個環節。礦井構建了全國首個煤礦數字化標準體系,實現了全場景5G技術應用和自主可控的低代碼綜合管控平臺。可可蓋煤礦創新研發的“掘支運協同”系統,將錨桿支護工序從六道壓縮至一道,支護時間從15–20分鐘縮短至2分鐘以內,支護強度從5噸提升至20噸,極大提升了掘進效率與安全性。
陜西延長石油榆林可可蓋煤業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劉全輝特別強調,AI大模型已在安全生產、機電運維、數字人交互等領域落地,形成知識庫、數據人、自然語言對話的智能應用生態。“這意味著煤礦智能化正從系統集成邁向認知智能的新階段。”劉全輝說。
中國煤科常州研究院通信分院院長陳海艦分享了關鍵技術突破:“我們通過物理層切片技術實現井下通信、定位、監控等多項業務的硬隔離和低時延傳輸。”他介紹說,新一代系統將基站從“八爪魚”式多天線整合為一根多頻共用天線,解決了井下設備間的干擾與協同難題,為車輛無人駕駛、人員精準定位、電子圍欄等高級應用提供了堅實基礎。
在朗坤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咨詢顧問方杰看來,AI大模型的核心價值在于解決設備管理中的痛點。“從設備臺賬的自動錄入,到故障預警后的智能診斷與維修方案生成,AI能將老師傅的經驗固化下來,支撐精準決策。”方杰表示,其目標是推動設備管理從人主導變為智能體主導、人監督的新模式,應對行業人才流失的困境。
協同融合
構建煤炭工業新未來
本次會議發布的《煤炭信息技術產業發展報告(2025)》顯示,2024年煤炭信息技術產業營收規模達253.57億元,研發投入同比增長11.3%。其中,AI成為最大熱點,AI研發投入占比接近25%,數據治理、工業大模型等方向成為企業布局重點。
技術的繁榮更需生態的支撐。中興通訊礦山業務部總經理何光明強調智能體的功能:“智能體是面向任務的規劃者,它能進行目標分解、詳細執行并形成閉環。”何光明表示,中興通訊致力于打造開放平臺,將AI開發能力模塊化、標準化,降低企業應用門檻。“我們希望賦能合作伙伴,讓最懂業務的人能低成本地開發出解決實際問題的AI應用。”
毛善君呼吁,行業應避免重復建設,形成核心平臺廠商引領的產業格局。“如果還是像過去那樣‘家家點火、戶戶冒煙’,投入巨大卻難以形成合力,將是資源的巨大浪費。”他期望,到2030年左右,人人擁有一個人工智能助手,礦山工作人員都能達到“博士水平”的決策能力。
主辦方供圖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