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葉偉
“近年來,人工智能(AI)技術的快速發展帶來顛覆性創新成果持續涌現并應用于汽車領域,加速推動汽車從被動響應的交通工具到自主決策移動智能體的轉型,其感知、預測、推理與決策能力實現指數級躍升。”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清華大學教授李駿在重慶市召開的第三十二屆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年會暨展覽會上表示,未來,AI將實現對汽車的全面賦能,推動汽車成為具身智能體(Embodied Intelligent Agent)。智能汽車(AI Car)將以自主性、交互性、適應性為關鍵特征,通過智能駕駛、座艙、底盤、動力等多域智能融合,真正實現從功能集成到智能協同的跨越,將加速轉型為下一代智能空間的核心載體與智慧出行的生態節點,最終成為深度嵌入用戶生活全場景的智能生態核心樞紐。
AI賦能汽車智能化
當前,AI加速驅動汽車產業變革,推動汽車從硬件定義走向軟硬件協同,并在智能駕駛、智能座艙等方面加速落地,全面賦能汽車智能化。
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發展中心主任瞿國春表示,當前,我國汽車行業已建成涵蓋智能座艙、自動駕駛、網聯云控等在內的完整智能化產品體系,大算力芯片等取得突破,人工智能大模型實現批量上車,高精度傳感器、多模態感知、基于蜂窩網絡的車用無線通信技術(C-V2X)、智能線控底盤等技術達到全球領先水平。
“多項關鍵技術實現突破并進入規模化應用階段。激光雷達逐步實現國產化替代,4D毫米波雷達加快技術攻關,國產車端計算芯片設計水平躋身全球前列,操作系統生態也加速完善。同時,在輔助駕駛領域,功能場景在持續擴展。乘用車L2級輔助駕駛實現大規模應用,市場滲透率超過50%;城市領航輔助駕駛(NOA)功能等開始規模化推廣;商用車方面的智能剎車輔助系統(AEB)、車道偏離警示系統(LDW)等輔助駕駛功能也在加速推廣。”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國家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首席科學家李克強說。
數據顯示,2025年1-7月,我國L2乘用車新車滲透率達到62.6%,其中具備NOA功能的乘用車滲透率達到21.5%;我國新車4G/5G裝配量分別為749.9萬輛和275.0萬輛,裝配率分別為60.5%和22.2%。
“在AI持續賦能下,汽車將成為一個完整的出行智慧生命體,不僅能夠感知環境、理解情感、主動思考與決策,也能夠精準執行運動指令。比如,AI與底盤融合,構建運動控制大腦,實現從機械執行向主動控制跨越,讓思想和行動高度統一。”吉利汽車集團副總裁、吉利汽車研究院院長李傳海說。
李駿認為,AI技術躍遷與創新突破,為汽車全面智能化轉型提供了根本驅動力。
AI成為智能網聯汽車變革關鍵引擎
AI、云計算等新技術在汽車產品中的加速應用,正在推動汽車產業經歷前所未有的重大變革。與會代表表示,AI正在成為智能網聯汽車變革的關鍵引擎,推動智能網聯汽車技術架構從單車智能向群智協作升級。
瞿國春表示,我國正在有序開展智能網聯汽車準入和上路通行試點工作,穩步推進“車路云一體化”應用試點,加快網聯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車路云”深度融合與協同發展。“總體看,我國智能網聯汽車處于全球‘并跑’水平。”
據了解,目前,我國首批9個汽車生產企業和9個使用主體組成的聯合體,在北京、上海、廣州等7個城市開展智能網聯汽車準入和上路通行試點,20個城市(聯合體)開展“車路云一體化”試點;建成國家級智能網聯汽車測試區17個,開放測試道路3.5萬多公里,發放測試示范牌照超過1萬張,測試里程超過2億公里。
李克強表示,借助AI等新技術,“車路云一體化”系統既能提升汽車安全性又能改善交通效率。
李駿說,在AI賦能下,通過智能場景引擎、動態因果圖譜與混合優化算法,智能網聯汽車將構建“車輛+環境”全域協同網絡,實時捕捉車端動力、熱管理、空調、底盤的狀態,同步耦合動態交通、實時天氣、分時電價與樁站負載等全域信號,從而徹底打破傳統車輛與環境的“信息孤島”,實現覆蓋用戶“上車到離車”的全域實時能量服務與管理。
如何讓車輛“理解”世界
當前,AI推動汽車智能化的發展路徑正在被深刻重塑。未來如何將汽車從一個出行的交通工具演進為有感知、能思考、可進化的出行智慧生命體,讓車輛真正學會“理解”世界?
李克強提出,“搶抓智能化網聯化窗口期,加快關鍵技術研發與產業生態構建。”在系統架構技術方面,要突破信息物理系統架構(CPS)、車輛電子電氣信息架構(EEI),支持“車路云一體化”應用。在通用人工智能方面,要實現感知、決策控制、數據采集與標準、基礎大模型優化、數據訓練、測試技術等突破。在安全技術方面,要加快信息安全、功能安全、預期功能安全技術攻關,打造“車路云一體化”融合安全體系。同時,要加速L3、L4級自動駕駛汽車整車技術突破,以整車帶動核心零部件集成應用;組織高精度傳感器、智能底盤、大算力芯片、操作系統、高精地圖與定位等關鍵產品攻關。
李克強說,在操作系統生態上,要構建多元化操作系統開發與應用生態,推動開展智能網聯汽車操作系統示范應用;在跨界融合產業生態上,要鼓勵跨界融合發展,支持打造新型智能基礎設施建設、運營主體,支持商業模式探索;在規模應用生態上,要持續推進汽車、交通、城市融合發展,加速跨地區互認和協同發展,支持規模化商用。
此次年會暨展覽會上,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發布了2026年度中國汽車十大技術趨勢,包括L3級有條件自動駕駛技術方案逐漸收斂、端到端AI Agent智能座艙即將進入規模化量產階段、高端車型將規模化搭載HBM芯片、車載光通信技術將完成實車驗證、車路云協同技術方案在部分場景實現量產應用等。
重慶長安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智能駕駛高級總工程師潘屹峰表示,在智能網聯時代,需要從“超高算力”“高質數據”“超強算法”3個方面出發,構建一體化AI基座,打造自動駕駛、座艙AI等核心場景兼具類人超人能力和人文關懷品格的智能化產品。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