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報記者 李洋
近日,中國聯通、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三大運營商先后宣布,已正式獲得開展eSIM手機運營服務商用試驗的批復。
據了解,eSIM卡即嵌入式SIM(用戶身份識別模塊)卡,是由全球移動通信協會(GSMA)制定的新一代SIM卡標準。eSIM卡將傳統SIM卡的功能通過電子化形式直接嵌入設備芯片中,無需物理卡槽即可實現運營商網絡的切換與管理。用戶使用eSIM后,換號更加方便,只需通過網上申請即可完成,既不用前往線下實體營業廳,也省去了SIM卡郵寄的麻煩。
業界認為,此舉標志著國內手機eSIM應用邁出關鍵一步,未來有望重塑運營商服務、廠商策略與用戶習慣。
進入實質性推進階段
近日,蘋果宣布:中國大陸用戶可預購首款支持eSIM的手機;華為、OPPO等廠商也表示,支持eSIM的手機將陸續發布。
易觀高級分析師陳晨表示,采用eSIM后,手機廠商在內部結構設計上會有更大的靈活空間,機身更具整體性和集成度。在使用場景上,eSIM提供了更靈活的入網方式,有利于實現多終端獨立通信功能,用戶在跨境旅游時可快速入網,減少換卡環節。
覓峯集團總經理、企鏈接首席架構師徐曉君認為:“機身可再薄2毫米,防水等級直接提升至最高等級(IPX8),這是eSIM給硬件廠商的第一份‘禮物’。折疊屏、AR(增強現實)眼鏡、運動相機這類‘寸土寸金’的設備,會最先砍掉卡托;接下來,車聯網模組、學生卡胸牌,甚至帶通話功能的骨傳導耳機,都會把號碼寫入芯片,實現從‘插卡’到‘貼號’的轉換。”
陳晨表示,隨著監管框架完善與產業協同推進,國內eSIM的落地已進入實質性階段,目前部分頭部手機廠商已啟動新機型開發測試,大概率會在明年鋪開。未來,eSIM將在多終端智能生態中發揮作用。
然而,陳晨坦言:“從用戶層面看,國內消費者一直偏好有卡槽的手機,主要是因為運營商套餐、網絡覆蓋存在差異,且用戶有‘雙卡雙待’的需求。雖然eSIM在技術上可支持這些需求,但考慮到用戶的使用習慣,實體卡仍會與eSIM長期并行。”
天使投資人、資深人工智能專家郭濤認為,商用試驗期結束后,eSIM將優先滲透高端市場。頭部廠商為凸顯技術領先性,預計在1-2年內讓旗艦機型全系標配eSIM+實體卡雙模方案。“eSIM的普及速度將取決于運營商資費策略的調整及工業和信息化部對號段資源的開放力度。”郭濤說。
有望實現多場景應用
“相信eSIM的推廣節奏不會很快,因為用戶更換手機的成本較高,不會僅因手機支持eSIM就廣泛采用這一標準。”通信業知名觀察家項立剛表示,eSIM卡本質上是一種身份識別工具,與普通SIM卡的使用邏輯相同。而對于手表等智能家居產品,由于其內部空間較小,采用eSIM卡更為合適。
“eSIM卡在其他產品上的應用機會會更多。”項立剛認為,由于eSIM卡無需換卡,可一次性將識別信息固化在設備中——這一點在智能手表上體現得最為明顯,既能提升設備防水性能,還無需預留物理卡口。然而,eSIM模塊成本較高,短期內推廣會面臨成本壓力,需要一定時間逐步普及。
在此之前,中國聯通已累計適配eSIM終端75款,覆蓋消費電子、工業互聯、智慧出行等多類場景;中國移動表示將提供全體系eSIM產品支持,不僅涵蓋手機,還會擴展至智能手表、平板電腦、車載設備等領域;中國電信的eSIM業務已支持智能手表、車載設備等多類終端。此次手機端eSIM業務的引入,將全面推動移動通信服務從傳統的實體SIM卡模式,向“輕量化、多模態”的eSIM模式演進,為用戶帶來“免插卡激活、跨設備無縫協同、全球無縫漫游”的便捷體驗。
安全監管引關注
為防范遠程寫號過程中用戶信息泄露或被篡改,需采用加密技術保護數據傳輸,確保寫號與更新過程的安全性。在此背景下,監管方在eSIM發展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事實上,國內已擁有eSIM的技術儲備,在智能手表、車聯網等場景中已實現商用,早期也曾短暫開放過手機端使用,但因安全機制不完善被監管叫停。此次監管批復試驗的重點可能會集中在遠程寫號安全控制、號源管理、平臺監管合規等方面。”陳晨說。
郭濤表示,遠程寫號存在偽基站劫持、惡意剖碼風險;OTA更新若未嚴格校驗,也容易引發固件篡改問題。需通過強化端到端加密(如采用TEE+SE芯片)、動態令牌二次驗證,以及建立全國統一的eSIM黑名單庫等方式防范風險。監管部門應主導制定eSIM設備安全白皮書,強制設備側實施最小權限原則,同時推動運營商之間開展跨平臺風險聯防;未來或引入區塊鏈存證技術實現SIM profile變更軌跡的可追溯。
“遠程寫卡必然存在安全隱患,這就需要一套編碼系統和強大的安全機制。但理論上,任何安全機制都可能被攻破,所以目前電信運營商仍要求用戶到營業廳辦理寫卡業務。”項立剛說。
業界人士表示,當eSIM成為主流后,傳統SIM卡業務會大幅度減少,在此背景下,運營商線下營業廳的功能將發生深刻轉型。但項立剛認為,線下營業廳的價值不止于辦卡,即使eSIM已普及,線下服務的必要性仍在,不會被輕易取代。
從目前試驗推進與產業布局看,eSIM正以“穩妥有序”的節奏融入通信生態,未來如何平衡技術創新、用戶習慣與安全監管,將是行業持續探索的方向。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