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訊(記者 葉偉)金秋的新疆額敏大地,陽光裹著瓜果的香甜漫過新疆塔城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的廠房。10月18日,明塑中達科技(新疆)有限公司投產儀式暨產品訂貨會在新疆額敏縣成功舉行。活動以“新芯啟航,塑達未來”為主題,政府領導、企業高管、行業伙伴及媒體代表齊聚一堂,共同見證了這一服務“一帶一路”共建、培育區域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里程碑。
合作單位新疆中達投資發展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蔣建龍在致辭中表示,集團自成立以來,堅決貫徹額敏縣委、縣政府關于國企改革的工作要求,通過“整合、瘦身、降本、增效”,僅用數月時間完成縣域國企重組,并實現稅收貢獻超三千萬元,為明塑中達項目的快速落地奠定了堅實基礎。

湖南明塑塑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鄂明在發言中表示,項目是響應國家西部大開發與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選擇,也是“產業援疆”模式的深化升級。作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明塑科技深耕行業二十余載,針對新疆及中亞地區特殊需求,專項研發的PE給水管、HDPE雙壁波紋管等核心產品,經實驗認證可在零下40℃極端環境下穩定運行。
據介紹,項目全面投產后,年產能有望突破10萬噸,并依托巴克圖口岸與中歐班列,構建“生產—倉儲—貿易”一體化體系,輻射中亞市場。
人群中,張鄂明的目光始終落在緩緩傳送的PE管材上,正是他將一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的初心,穩穩錨定在西部邊疆的發展熱土上。據了解,目前明塑科技硅芯管、PVC管等核心產品,已在中亞烏茲別克斯坦、非洲尼日利亞建成管材生產基地。
這場投產儀式,于張鄂明而言,不是偶然的落子,而是呼應國家戰略的必然抉擇。“二十年前,明塑從湖南起步時,就想著要讓中國管材走向更廣闊的天地。”談及項目緣起,張鄂明的話語里藏著長期主義的清醒:當西部大開發的號角與共建“一帶一路”的宏圖交織,當塔城試驗區獲批成為向西開放的“橋頭堡”,他敏銳捕捉到“產業援疆”的新機遇——不再是簡單的產品輸出,而是要帶著技術、產能與模式,在邊疆構建“扎根型”產業生態。

這份遠見,最終促成了明塑科技與新疆中達集團的“強強攜手”。明塑中達的誕生,是一次“專業賦能+本土深耕”的強強聯合,是明塑科技與中達集團響應國家西部大開發及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抉擇。
作為深耕管材領域的年輕人掌舵人,張鄂明深知新疆及中亞市場的特殊性:零下 40℃的極端低溫、強紫外線照射,對管材的耐候性提出嚴苛要求。

為此,他親自牽頭研發團隊,耗時半年針對當地極端低溫、強紫外線等氣候特點,專項研發了PE給水管、HDPE雙壁波紋管、MPP電力管等系列產品,不僅廣泛適配市政供水、排水、燃氣輸送、農田灌溉、基礎設施建設等多元場景,更能在零下40℃的惡劣環境下保持穩定性能,滿足邊疆地區及中亞國家的建設需求,成為適配市政建設、農田灌溉、燃氣輸送的“耐凍神器”。而中達集團作為額敏縣國企改革的標桿,擁有整合地方資源、對接政策紅利的優勢。對此,張鄂明果斷提出“民企技術+國企根基”的合作模式,既以明塑的研發實力填補邊疆高端管材產能空白,又借中達的本土優勢實現項目快速落地,僅用一年時間就完成了項目落地、建設與調試,實現首期年產2萬噸高性能塑料管材的產能目標。

在這場合作中,張鄂明不僅是戰略決策者,更是市場開拓的“領航員”。投產儀式當天,4家企業與明塑中達簽下首批5000萬元訂單,這份成績單的背后,是他提前半年帶隊調研中亞市場的付出。
“巴克圖口岸距廠區僅數十公里,中歐班列的鐵軌就在不遠處延伸,這是天然的物流優勢。”張鄂明指著廠區規劃圖詳解布局:當前2萬噸年產能只是起點,2026年將擴建至10萬噸規模,同步構建“生產—倉儲—貿易”一體化體系,讓額敏成為輻射中亞五國的管材集散中心。他的構想里,明塑中達不只是一家工廠,更是連接內地與中亞的“管材橋梁”——既服務新疆鄉村振興與基建升級,又為中亞國家提供符合國際標準的建材,讓“中國制造”通過邊疆走向更廣闊的絲路市場。
這場合作的意義,早已超越企業間的共贏。對額敏縣而言,張鄂明帶來的不僅是一條生產線,更是“產業援疆”的新范式:以技術賦能激活地方產能,以市場化運營帶動就業增收,為縣域經濟培育新質生產力。這是民企與國企協同服務國家戰略的生動實踐,為 產業集聚提供了可復制的樣本。
當被問及未來規劃時,張鄂明的目光再次投向遠方:“明塑要做的,是讓每一根管材都成為連接民心、暢通絲路的紐帶,讓邊疆的發展紅利,順著我們的管道,流向更遼闊的未來。”
此刻,明塑中達的車間里,機器聲與遠處的風聲交織。張鄂明站在廠區高處,望著即將發往中亞的首批管材,仿佛已看見它們在絲路沿線的田野、城鎮間延伸——那是一位企業家的邊疆情懷,更是中國塑業走向世界的雄心。
主辦方供圖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