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 葉偉) 9月17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發展中心在2025世界儲能大會主論壇上發布的《新型儲能技術發展路線圖(2025-2035年)》(以下簡稱《路線圖》)顯示,未來新型儲能將朝著大容量、長周期、混合化和多元化方向加速演進。
《路線圖》分析了全球新型儲能技術發展態勢,總結了我國新型儲能產業發展現狀,并面向2035年研究提出了電化學儲能、機械儲能、電磁儲能、儲熱蓄冷、氫儲能等五大細分領域技術的發展路線圖,對18類重點產品、33種關鍵材料的88個關鍵指標進行了預測,為凝聚發展共識、引領發展方向,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提供參考和指引。
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發展中心黨委書記、副主任柳新巖在解讀路線圖時表示,我國已形成以鋰離子電池儲能為主導,液流電池儲能、壓縮空氣儲能等各類技術路線多元發展的格局,液流電池儲能、壓縮空氣儲能占比較2023年分別提升了0.6%和0.5%。
“自商業化應用以來,鋰離子電池能量密度提高了近4倍,循環壽命提高了15倍,相較于2020年單體儲能電芯容量和單方系統容量提高2倍左右,技術迭代升級速度不斷加快。4小時及以上的新型儲能電站項目逐步增加,反映出中長時儲能技術正在加速落地。”柳新巖說,當前,鋰離子電池與鈉離子電池、飛輪儲能、電磁儲能、超級電容等混合儲能技術已進入示范應用階段,整體上呈現出“低成本成熟技術+高成本前沿技術”混合應用的發展特點。
值得關注的是,固態電池技術路線逐漸清晰。柳新巖介紹說,固態電池包括聚合物、硫化物和氧化物3種技術路徑。其中,聚合物固態電池已經實現小規模量產。
“未來,固態電池正極材料將朝著超高鎳錳基等高能量密度的新型材料方向不斷迭代和升級,負極材料則是從石墨走向硅基負極,再向金屬鋰負極升級。”柳新巖說。
《路線圖》顯示,新型儲能發展目標為:到2027年,全國新型儲能裝機容量預計將超1.8億千瓦;到2030年,新型儲能產業全面成熟,裝機將超2.4億千瓦;預計到2035年,新型儲能裝機超3億千瓦。
據悉,《路線圖》由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發展中心聯合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廣東新型儲能國家研究院有限公司等15家單位研究編制而成。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