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慶陽
近日,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賽迪研究院)規劃研究所舉辦的“集群躍升”系列活動第一期在北京舉辦,6位與會專家圍繞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建設展開研討。
戰略要務
培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是應對國際競爭、推進國內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舉措。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規劃研究所副所長邵立國指出:“當前國際競爭已從單個企業、單個產業轉向產業集群與產業生態間的競爭。在國際力量深度演變背景下,培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是應對大國博弈、保障產業鏈供應鏈韌性與安全的重要舉措。”他說從國內戰略需求看,培育世界級集群是推進新型工業化、建設制造強國的迫切需求,我國已建設80家國家級集群,覆蓋高端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領域,但需向世界級目標邁進。
北京交通大學產業創新研究院院長馮華從國家戰略機遇層次補充:“‘十五五’時期將面臨全球產業體系深度重構的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加快培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是我國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和提升全球競爭力的核心戰略。”他強調,我國擁有全球最完整工業體系與超大規模市場,通過培育世界級集群,可擺脫簡單制造→微笑曲線低端的困境,推動產業向價值鏈中高端躍升。
國家發展改革委創新驅動發展中心創新發展處研究員曲婉表示,2019年啟動的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工程建設實踐,正是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中塑造國際競爭新優勢的同時,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進一步凸顯了產業集群在塑造國家競爭新優勢、應對大國博弈的重要戰略意義。
十大標尺與獨特維度
對于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的內涵與特征,專家們從多維度達成專業共識。
邵立國認為,世界級產業集群要以引領為突出特性,并提出四個維度、十個方面的評價標準:技術創新引領維度,需高強度的研發投入與成果產出效率、具有全球頂尖的技術成果、要有主導或參與國際標準制定的能力;產品競爭力維度,需主導產品的關鍵環節沒有堵點斷點、具有產品定義和功能設計方面的主導權、擁有世界級一流的高附加值的品牌產品;企業梯隊實力維度,要擁有一批位于行業全球第一梯隊的企業總部和配套企業梯隊、擁有緊密協作的企業群體,生產模式全球領先,形成高效率高韌性的生產網絡;生態支撐能力維度,要有高效暢通的產學研體系和交流服務體系、多元化并且強有力的金融支持。
中國機械科學研究總院集團輕量化院黨委委員、紀委書記聶秀東從全球掌控力視角進行定義:世界級先進制造集群需具備五大核心特征,且需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價值鏈中具備較強掌控力與影響力,同時集聚一批世界一流企業,達到世界級產業發展水平。五大特征包括較強的產業綜合實力、較高的科技創新活力、緊密高效的協作網絡、較高的開放合作水平、高效運行的治理機制。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陳耀則關注空間與全球屬性的結合:世界級集群是在全球范圍內具備競爭優勢、創新能力、國際影響力的產業生態系統,通過產業鏈協同、資源共享、創新生態構建三大途徑,形成高度集聚、高效分工、高度開放的區域性產業網絡,其本質特征在于地域性與全球性并存,也就是關聯企業及支撐機構不僅地理集中,而且資源要素跨國配置,深度嵌入全球價值鏈。
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產業首席專家、工信智庫聯盟副理事長石勇建議在評價體系中增加先進制造維度。他指出,一年前,高盛報告指出中國太陽能、鋰電池、電動車、功率半導體、工程機械、空調和鋼鐵等7個代表性產業供應了全球市場75%的份額,其中42%的產量用于出口。然而,目前我國制造業的勞動生產率僅為國外發達國家的1/5,增加值率也僅為發達國家的2/3。這說明我國制造業的含“金”量還不夠高。研究發現,世界級先進制造的價值曲線是馬鞍形,越是先進高端復雜產品的制造,制造環節增值越大于設計和服務兩端的增值,如高端芯片制造。因此,考核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要把先進制造這個維度放到更為突出的位置。該維度應當包含先進制造工藝與專用裝備、產業技術基礎支撐能力、供應鏈韌性與安全、綠色可持續制造、高水平制造人才5項指標。
研制生態實戰方案
對標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我國仍存在短板。邵立國直言:我國產業集群存在的問題主要為引領性技術不足,缺“根”技術;價值鏈中高端環節薄弱,品牌附加值低;企業全球話語權與規模體量不足等。對此,他建議構建聯動工作體系,設計集群評價機制、分類施策且分級推進集群建設,并開展技術筑基行動、提優品攻堅行動、旗艦企業培育行動、生態引導行動四大專項行動。
聶秀東從企業協同角度提出:要推動世界一流企業與集群發揮各自優勢,需統籌軟實力與硬實力協同,如,以一流企業為核心構建一流產業生態,依托一流企業暢通產業鏈供應鏈關鍵環節,推動一流企業帶動集群中小企業發展等。他建議優化頂層設計,完善央地融合協調機制;強化戰略協同,推進集群共同治理,將央企支持地方集群發展納入考核評價體系。
陳耀建議發揮空間載體與鏈主企業作用:優先以都市圈、城市群為核心載體布局,降低協同成本;通過引進或培育鏈主企業,帶動上下游配套企業與機構集聚,快速形成產業集群。
馮華提出需完善創新生態與平臺建設:建設集群專屬的國家級共性技術平臺,每個集群需配套國家級技術創新中心,聚焦4-6級關鍵工程技術;完善科技創新服務體系,構建創業孵化鏈條、技術轉移鏈條、科技金融鏈條、人才服務鏈條四大鏈條,推動科產融合。
曲婉借鑒美國硅谷經驗,建議創新監管與資本支撐:探索“沙盒監管”,充分發揮產業集群有限空間邊界的優勢,為前沿技術應用提供試錯空間;推動分級分類精準監管、柔性監管,聚焦不同領域、不同發展階段、不同風險等級技術,制定差異化監管規則;激發耐心資本積極性,探索建立保險等長期資本參與集群創新的投融資新機制,提高長期資本利用率。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