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中共中央在中南海召開黨外人士座談會,就當前經濟形勢和下半年經濟工作聽取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負責人和無黨派人士代表的意見建議,引發熱烈反響。代表們在會上就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跨區域協同等方面提出意見和建議,在國家高新區,引起強烈共鳴。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而不同。”不少國家高新區人士向記者表示,著力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跨區域協同,工業和信息化部著力推動國家高新區聯盟和產業協同創新網絡建設,一年多來,成效顯著:國家高新區功能定位更清晰、優勢互補更有效、聯動共治更緊密、活力更充沛。通過破立并舉,推動國家高新區釋放潛力、激發活力,已發展形成多個更具國際競爭力的區域創新高地和世界級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
國家高新區活力更充沛
京津冀地區是中國經濟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吸納人口最多的區域之一。
點開“京津冀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地圖”,京津冀9家高新區五大類創新資源共337個集中呈現,實現京津冀三地科創服務信息一眼可見“坐標軸”、一鍵可查“電話簿”、一步即達“精準位”。
2023年11月29日,京津冀國家高新區聯盟成立。自成立一年多來,京津冀9家國家高新區跨區域協同創新,活力迸發。
北京經開區、天津濱海高新區、燕郊高新區、滄州高新區聯合簽署《京津冀G2產業創新走廊合作倡議》,天津高新區與滄州高新區簽訂協同發展合作協議,在成果轉化、“飛地經濟”、人才交流等方面開展合作。
唐山高新區建立了首個面向京津冀人工智能與機器人領域的科技類服務平臺,百川機器人共享制造工廠,為京津冀企業和科研院所提供技術、場地、設備人才服務,與京津冀兩地啟動“共建京津冀機器人+產業園合作”。
衡水高新區聯合成員單位發布《京津冀國家高新區聯盟數實融合發展宣言》。承德高新區建立跨區域鏈長制,聯手繪制氫能、生物醫藥、高端儀器裝備3條重點產業鏈圖譜,推動產業協作由“施工圖”變成“實景圖”。
2023年12月15日,東北地區國家高新區聯盟成立。僅2024年一年時間,聯盟就密集舉辦了23場交流活動,開展了123場產業、人才、金融等對接交流,促成57個科研合作項目,探索蹚出一條高質量發展、可持續振興的新路子。
聚焦產業鏈的協同與互補,東北地區國家高新區聯盟組織多場產業鏈對接會,圍繞東北地區的優勢產業和新興產業,舉辦智能制造、新材料應用、生物醫藥、新能源等主題論壇,促進了產業鏈上下游的緊密協作,對推動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加快形成產業集群形成了助力。
以4%的國土面積、不到10%的人口,長三角地區創造了我國近1/4的經濟總量。推動共塑區域發展新動能,2024年9月8日,長三角國家高新區聯盟成立。
作為長三角地區國家高新區聯動發展的紐帶,聯盟在蓄勢發力:以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跨區域協同為主線,通過共建創新平臺、共享創新資源,攜手推進新型工業化,拓展發展新空間、培育發展新動能、構筑發展新優勢。
“鏈”出區域發展新格局
2024年10月21日,11家高新區在中關村示范區成立國家高新區人工智能產業協同創新網絡。
2024年10月23日,9家高新區在蘇州工業園成立國家高新區納米新材料產業協同創新網絡。
2024年11月11日,16家高新區在上海張江高新區成立國家高新區集成電路產業協同創新網絡。
2024年11月12日,12家高新區在無錫高新區國家高新區物聯網產業協同創新網絡。
2024年11月19日,13家高新區在武漢東湖高新區成立國家高新區光電子產業協同創新網絡。
隨著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深入推進和新發展格局的構建,區域產業協同發展需要在更高水平上實現更深層次的融合與共贏。錨定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僅用2個月時間,在2024年,工業和信息化部就緊鑼密鼓地推動建設了5個國家高新區產業協同創新網絡。
其中,基于開放創新的合作模式,中關村示范區聯合上海張江、南京、蘇州工業園區、杭州、合肥、青島、武漢東湖、深圳、成都、西安等11家國家高新區,共同成立國家高新區人工智能產業協同創新網絡。
上海張江高新區聯合中關村示范區、重慶、南京、蘇州工業園區、蘇州、無錫、杭州、紹興、合肥、廈門火炬、武漢東湖、廣州、深圳、成都、西安等16家高新區,共同成立國家高新區集成電路產業協同創新網絡,攜手推進區域聯動、創新協同、場景共拓、成果共享,努力形成強強聯合、優勢互補、錯位發展的產業集群優勢。
武漢東湖高新區聯合長春、上海張江、蘇州、合肥、泉州、南昌、長沙、深圳、重慶、成都、西安、無錫等共13家高新區,成立國家光電子信息產業協同創新網絡,打通園區間光電子信息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人才鏈,整合光電子信息創新資源,共同打造具有世界競爭力的光電子信息產業集群,探索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模式新機制。
通過創新協同,不斷激發主體協同創新活力;通過開放協同,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通過制度協同,構建跨區域集群治理新范式;通過要素協同,推動全球高端資源加速集聚;通過保障協同,提升基礎設施的支撐力。
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跨區域協同,來自國家高新區的多位資深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以“5個通過”,高度總結了這種由工業和信息化部引導形成的獨具特色的“國家高新區范式”。
受訪者供圖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